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5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辽河口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辽河口邻近海域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5月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3个航次(夏季、秋季和春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4±83) ind/(10 cm2)、(216±85) ind/(10 cm2)和(227±67)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2±125)μg/(10 cm2)、(207±89)μg/(10 cm2)和(244±103)μg/(10 cm2)。与其他研究海域相比,辽河口小型底栖的丰度和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共鉴定出了14个小型生物类群,按照丰度排序,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夏季、秋季和春季3个航次占总丰度的比例分别为94.0%、92.5%和90.8%;其他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桡足类和双壳类。小型底栖生物量的优势类群则为多毛类(41.1%~44.0%),高于线虫(33.8%~36.5%),其次是双壳类(2.6%~6.7%)。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调查海域近岸入海口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普遍低于近海海域,但是秋季时近岸分布与近海差距不大。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95.9%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于0~5 cm的表层沉积物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夏季时都达到高峰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盐度和水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2.
基于2016年希腊第16届国际小型底栖生物会议资料及我国已有的信息,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我国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小型底栖生物的方法学、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的分类学、入侵植物种对线虫群落的影响、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摄食生态学、实验室培养和生活史、环境检测、海洋线虫的分子生物学与系统演化、生态动力学-水层底栖耦合模型以及人才培养。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3.
宁德三沙湾网箱养殖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福建省三沙湾网箱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以及鱼病暴发时的环境影响因子,在2011年对网箱养殖鱼病暴发前和8月份病鱼大量死亡时的网箱养殖区与对照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水质指标数据,对影响网箱养殖病害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PRIMER6.0 分析了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ABC曲线等。研究结果显示,网箱养殖向已经富营养化的三沙湾海域排放了相当数量的磷酸盐,病害暴发时海水中弧菌的数量显著升高。通过网箱养殖鱼类死亡数量与温度、盐度等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死亡率与三沙湾海水温度、盐度等水文环境有相关性,大潮期间死亡率降低,小潮期间病害加剧。网箱养殖降低了三沙湾底栖生物的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但对保护大型底栖生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促进三沙湾网箱养殖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4.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相似文献   
35.
文章以2009年9月岚山港临时海洋倾倒区海域跟踪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倾倒区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底栖生物的相关性,发现重金属含量和底栖生物总种数呈负相关性。疏浚物的长期倾倒造成了岚山港临时海洋倾倒区海域底栖生物总种数和生物个体密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6.
文章以2009年9月岚山港临时海洋倾倒区海域跟踪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倾倒区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底栖生物的相关性,发现重金属含量和底栖生物总种数呈负相关性.疏浚物的长期倾倒造成了岚山港临时海洋倾倒区海域底栖生物总种数和生物个体密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7.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量能源,但其分解释放的甲烷可能对全球气候与海洋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然而,人们目前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环境和生物效应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及邻区的海底和冻土层中蕴含大量甲烷,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人们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其分解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绝佳场所。系统总结了斯瓦尔巴特群岛及邻区水合物分解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发现目前研究区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年际通量不大,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能有限;水合物分解对海底滑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不是首要因素;海底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能打破原有的化学平衡、生产力分布规律与输送机制、生物耦合关系甚至不同栖息地间的连通性,进而影响底栖生物群落。这些认识对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基于2015年4月(春季)和6月(夏季)象山港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调查数据,采用优势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分析了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2种,其中底栖动物与底栖藻类各有45和7种,春、夏季共有物种数为34种,短滨螺、中间拟滨螺、齿纹蜒螺、青蚶等11种为春、夏季共有优势种;(2)夏季平均丰度(2074.85g/m2)高于春季(1505.01g/m2),春季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2373.75ind./m2,16.31g/(m2·a))高于夏季(2210.17ind./m2,12.17g/(m2·a));(3)春季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evenness均匀度指数(2.742,1.679)高于夏季(2.580, 1.623),夏季Margalef丰富度指数(0.716)高于春季(0.667...  相似文献   
39.
利用2000年3月大亚湾环境现状调查的资料,对大亚湾底栖生物体中残毒量进行现状与历史资料比较分析,评价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及其食用质量,结果表明,该水域底栖生物未受重金属污染,但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中Cu和Zu具有潜在的严重积累问题;甲壳动物和软件动物体中Cd含量已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  相似文献   
40.
本文采用 1 987年 1 2月 - 1 988年 3月南极长城湾浅海区底栖生物的三航次 1 9个定量采泥站和 4个拖网站的调查资料。根据环境特征、种类组成的多样性和种间个体分配的均匀度 ,采用了聚类方法将调查区分为三个底栖生物群落分布区。并对各群落的结构作进一步分析 ,分为高多样性、中多样性和低多样性三种结构类型。并研究了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指出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底质类型和沉积物稳定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深度梯度度不大的海区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深度梯度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