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595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1190篇
海洋学   113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3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对中国南方贵州瓮安地区上新元古界陡山沱组两种类型沉积:燧石夹层(切片法研究)和磷灰岩/含磷碳酸盐岩(切片法和浸解法研究)中微化石的比较研究表明,磷酸盐化的Megasphaera ornata与燧石中保存的Tianzhushania tuberifera可能代表由不同矿化过程保存下来的同一生物分类。磷酸盐化标本的外层壁经常脱落,而暴露其具纹饰的中问壁。在一些孤立于围岩基质的磷酸盐化标本和在磷灰岩薄片所见到的标本上显现部分带刺的外壳保存,它们可以同燧石夹层薄片中发现的化石进行比较。磷酸盐化标本的中间壁瘤突表面上普遍见到的凹坑,相当于外层壁刺饰所遗留下的附着点。而具有刺饰的外层壁形态是Tianzhushania Yin and Li,1978属的典型特征,因此建议Tianzhushania arnate(xiao等,2000)Yin et al.,2004为该种的有效名称。而主要依据其中间壁的纹饰形态所得出的该种为后生动物休眠卵的认识与目前结果并不矛盾。但是,外层壁具刺饰的形态说明该种为浮游性的,而不是底栖性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892.
湖南板溪脉岩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湘中地区的锑(金)成矿多与脉岩相伴生,对其成因及对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至今仍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板溪石英斑岩脉的研究表明,全岩KAr年龄为200Ma±,至少比板溪锑矿成矿晚200Ma,因此脉岩与成矿不存在成因联系。板溪脉岩显示过铝质特征,其A/CNK为1.08~2.61,A/NK为1.08~2.71,K2O为0.9%~3.66%,K2O+Na2O为4.28%~7.5%,大多数样品的K2O/Na2O小于1。稀土元素以相对富集LREE,LREE分馏不明显、HREE分馏明显,配分曲线右倾为特点,其(La/Yb)n为14.47~28.11,(Gd/Yb)n为9.8~14.3,并且具强负Eu异常,δEu为0.05~0.14,这表明岩石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的分异结晶作用。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脉体相对富集LILE,并具Ti和P负异常。(87Sr/86Sr)i变化范围较大,为0.6653~0.7149,其中B3样品的(87Sr/86Sr)i为0.7149,与来自地壳上部的花岗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相当。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样品显示岛弧/同碰撞花岗岩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推测板溪脉岩为地壳上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混染和高度的分异演化。其动力来源为200Ma左右,地壳叠置加厚作用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  相似文献   
893.
为了解象山东部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情况,于2012年8月(夏季)对象山东部海域30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优势种20种),隶属于7门8纲24科,节肢动物15种(41.7%)最多,脊索动物7种(19.4%)次之。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表明,象山东部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可以分为4个生态类群。选取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象山东部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5.22—21.66,生态位宽度值最高的为东方口虾蛄(21.66),最小的为小荚蛏(5.22);Pianka重叠指数大于0.60的优势种占19.5%,多样的生境以及生物本身的适应能力差异,使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偏小,减小了种间的竞争。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生态位结构的形成主要与优势种的活动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94.
盐沼湿地的冲淤变化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其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择长江口南汇东滩作为研究区域,设置固定样地,分别于2015年11月和2016年2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季节性取样分析,并在期间内每月进行滩面冲淤变化的观测,分析了枯季长江口南汇东滩潮间带盐沼湿地冲淤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调研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7种,从功能群组成来看,以杂食者居多,共25种;植食者次之,共7种;肉食者最少,仅为5种。3种食性功能群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有所不同。调研期间,3个功能群物种数都略有下降;植食者密度显著增加(P<0.01),而肉食者、杂食者密度变化不显著(P>0.05);3个功能群的生物量变化均不显著(P>0.05)。植食者密度和生物量在样地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肉食者和杂食者仅密度在2016年2月的调研中存在样地间的显著差异(P<0.05)。不同样地月际冲淤变化特征有所不同,但总体均呈淤涨态势。多数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仅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值粒径在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滩面冲淤变化对沉积物理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的与各功能群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的环境因子组合存在差异。其中,对植食者密度、生物量的变化和肉食者物种数的变化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组合中都包含绝对冲淤变化量。滩面冲淤变化除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改变沉积物理化因子特征,间接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影响。对于3种食性功能群来说,产生影响作用的主要生境因子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各食性功能群的物种数均有下降,但相对另外两种功能群而言,沉积物中的营养环境还是更利于杂食者的生存,因此杂食者在竞争过程中更具优势。未来相关研究需要在多因子系统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洪季的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95.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896.
王乡城 《江苏地质》1999,23(2):121-123
中华龙鸟化石的几个问题,在我国古生物学界不断引起争议。做为读者,我想谈几点个人看法。1有关分类知识古生物分类是以现代生物学分类为基础,从已知推未知。一般分为古植物界和古动物界两大类。古动物界以“门”为大单位又分出如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  相似文献   
897.
现将青岛海豚表演馆3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1共同玩耍开始的时候,动物对训养员是陌生的,要克服这种戒心,必须“共同玩耍”。训养员一方面引导动物尽快熟悉周围环境;一方面在不断寻找动物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动物加强联系,对动物产生影响。一种“玩耍”方式是相互的,如:捉米藏、玩飞碟和相互追逐(特别是海狮);另一种玩耍方式是“爱抚”,如:训养员停留在闸门或池子之间,让动物用吻部推压训养员的脚。共同玩耍是接触动物和训练动物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没有任何指令性学习的行为发生。玩耍的目的在于通过…  相似文献   
898.
福建近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994年的4齿,白姑鱼,二长棘鲷和短尾大眼鲷由1976年或1982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3龄,条尾绯鲤由1976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4龄,带鱼的捕捞死亡系数由1976年的0.491上升到1994年的0.956。二长棘鲷由0.340上升到1.273,短尾大眼鲷由0.505上升到0.868。条尾绯鲤由0.576上升到0.924,白姑鱼由1982年的0.235上升到1994年的0.789,开发比率均比1976年或1982年有较大提高,分别在0.495,0.706,呈现充分开发或过度利用,并讨论了种群变动原因,捕捞结构和底拖网捕捞力量调整及5种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899.
中国极地微生物学调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皓文  高爱国 《极地研究》2005,17(4):299-307
中国自行组建的极地微生物学调研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20余年来,中国极地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调查范围涉及南北极,包括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及其附近区域土壤、空气、水体和南大洋水域,及从中取得的生命和非生命材料、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等北冰洋海区,及青藏高原等等。对极地微生物的种群、含量、多样性、生长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系统发育等作了广泛而有深度的研究分析,并就其中的一些菌株的活性物质开发利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最后对今后中国极地微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00.
太平湖水库的底栖动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保元  梁小民 《湖泊科学》1997,9(3):238-243
研究了太平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组成(1992-1993年)定量样品出现26种(属),主要是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软体动物只有1种,现存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本次调查结果与1985-1986年资料比较,种类数减少,现存量显著增加,生物量由0.562g/m^2增加到3.90g/m^3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底栖动物的参数与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总氮,总磷正相关,水生昆虫的密度和生理量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