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36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及监测技术培训班在中国农业大学顺利闭幕。此次培训针对拟参加此项工作的技术承担单位组织开展,经过为期两天的培训,各单位业务骨干学习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及监测技术相关政策、理论及专业技术等培训内容。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赵大勇副巡视员指出,开展年度耕地质量等  相似文献   
82.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pH on larval development in larval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and blood cockle (Arca inflata Reeve). The larvae were reared at pH 8.2 (control), 7.9, 7.6, or 7.3 beginning 30 min or 24 h post fertilization. Exposure to lower pH during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hibited larval shell formation in both speci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larvae took longer to reach the D-veliger stage when reared under pH 7.6 and 7.3. Exposure to lower pH immediately after fertilizat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delayed shell formation in the Pacific oyster larvae at pH 7.3 and blood cockle larvae at pH 7.6 and 7.3. However, when exposure was delayed until 24 h post fertilization, shell formation was only inhibited in blood cockle larvae reared at pH 7.3. Thus, the early embryonic stag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acidified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cean acidification will have an adverse effect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bivalves. Although the effects appear subtle, they may accumulate and lead to subsequent issues during later larv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83.
正全国土地调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自1996年完成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十全年间,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调查数据成果难以满足需要。2006年12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并成立了12个部委局组成的领导小组。2007年7月,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这项工作。历时三年,全面完成了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84.
正2013年12月25日,从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滑县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这是该县连续11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得"十一连冠"殊荣的县。能获此殊荣,滑县国土资源系统功不可没,其为该县摘得"十一连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滑县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证了全县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3.01万公顷和11.76万公顷以上,连续14年保持稳中有升。同时,滑县国土资源局积极开展土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北部湾北部海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规律及优势种组成,2006—2007年对北部湾进行4个航次的综合性调查。根据浮游动物样品分析结果,研究了北部湾北部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组成,并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北部浮游动物丰度年均值(183.5±142.9)ind/m3,丰度的季节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生物量年均值(139.5±116.8)mg/m3,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特征。平面分布上,春、秋两季丰度分布呈远岸高近岸低的趋势,而夏、冬两季则在近岸海域形成高丰度区。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与丰度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丰度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显著,水深、温度及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丰度分布的主要因素。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间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在北部湾北部的优势地位显著,优势种演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86.
叶片数量是水平轴潮流能发电叶轮的重要技术参数,对水平轴潮流能发电装置叶轮叶片数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叶素—动量(BEM)理论的Wilson方法设计了2叶片和3叶片两种水平轴潮流能叶轮,两种叶轮的直径、额定工作流速、启动工作流速、最大工作流速等参数一致,控制策略均采用调桨距角方案;利用WT_Perf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利用建立的仿真模型,从功率系数、发电量、轴向推力、启动力矩等4个方面,分析对比了2叶片叶轮和3叶片叶轮的特性;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流速较低的海域,使用2叶片叶轮的方案具有一定优势,符合装置实际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87.
从理论上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遗传力条件下数量性状位点的直接选择(DSQ)和以表型为基础的选择(TBS)在10个不重叠世代中的选择反应以及DSQ相对于TBS的优势。结果表明,在10个世代中DSQ的选择进展在几乎总是大于TBS的选择进展,说明DSQ较TBS具有优越性;但DSQ的相对选择效率(RSE)会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较迅速下降的趋势,单个性状情况下RSE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DSQ将失去其优越性,TBS在遗传进展上将超过DSQ。  相似文献   
88.
2005年5月~8月在雷州市覃斗镇海威水产种苗基地的室内水池进行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对亲螺不同批次产出的卵囊、卵、及其幼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亲螺产卵批次的增加,亲螺产卵囊数、卵囊含卵数、产卵量逐次减少;卵囊长、宽逐次变小,厚逐次增加,形状由葵花子片状的比例大变为棒状的比例大;幼虫浮游期逐次延长;变态期幼虫壳长逐次变小;各批次之间的变态率逐次降低;卵径、孵化率、出囊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9.
武明辉 《吉林地质》2015,(1):112-1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钻机数量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高峰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低谷期;第三阶段21初至今钻机数量逐渐恢复形成又一个高峰期。同期钻机数量与油价、与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存在内在联系。钻机数量的多少受同期油价和勘探开发技术条件双重影响。石油价格与钻机数量有正相关关系,石油价格对钻机数量增长的刺激作用受客观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开发技术的限制。  相似文献   
90.
Distribution, variation and impact factors of biomass of bacterioplankton from April to May 1999 in Bohai Sea were studied in DAPI method with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biomass in surface waters showed a small day-night variation, varying from 0.13 to 2.51μg/dm^3 with an average of 0.84μg/dm^3. The biomass in bottom waters showed, however, a large variation, changing from 0.15 to 4.18μg/dm^3 with an average of 1.36μg/dm^3. The peak values occurred at 5 and 11 a.m. The bottom water biomass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r=0.639, P〈0.05). Heterotrophic bacterioplankton biomass was high in nearshore waters and low in offshore areas with a high biomass zone around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showing the same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heterotrophic bacteria biomass in bottom wat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urface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