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8篇
  免费   993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测绘学   826篇
大气科学   563篇
地球物理   818篇
地质学   1228篇
海洋学   490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251篇
自然地理   273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东濮凹陷沙三段地层为深水相暗色泥岩与砂岩频繁互层及深水相暗色泥岩与盐膏岩频繁互层.这种砂体是东濮凹陷很重要的含油气储层。过去这种砂体往往按照静态的模式被解释为重力流成因,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砂体中存在着牵引流和暴露地表的标志,其成因和沉积模式需要重新认识。东濮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湖平面变化频繁,有长周期,也有短周期。根据录井、电性及岩心等资料识别出湖平面变化的5级周期,其变化频率约为1000次/Ma。根据计算,东濮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湖水最大深度为30 m。高水位沉积期,湖岸线距盆地中心较远,盆地沉积中心发育暗色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盆地边缘发育粗碎屑岩沉积;水位下降期,边缘相砂体不断向盆地中心进积;低水位期湖岸线向盆地中心退缩了1030 km,盆地沉积中心发育盐膏岩沉积,盐膏岩的周围发育低水位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滨湖滩坝相的粗碎屑岩体。正是由于湖平面的变化引起的湖岸线迁移,导致高水位沉积期和低水位期湖盆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这种动态的模式来预测砂体的分布,在指导油气勘探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2.
103.
秦海旭  吴国忱 《地震学报》2014,36(6):1062-1074
裂缝密度是评价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参数.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各向异性梯度计算裂缝密度的新方法,即运用裂缝介质等效理论将高陡倾角裂缝介质等效为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得到裂缝介质AVO响应特征,从而得到裂缝介质的各向异性梯度,之后由该梯度与裂缝密度的关系得到裂缝介质的裂缝密度. 实际处理中可以根据地震数据直接求取裂缝介质的各向异性梯度,最后求取裂缝介质的裂缝密度. 模型试算表明, 该方法能得到裂缝介质准确的裂缝密度. 反演结果与初始模型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另外地震记录添加一定的信噪比后也能反演得到准确的裂缝密度,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4.
川纹笛鲷消化道优势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集约化海水网箱养殖川纹笛鲷(Lutjanus sebae)的消化道胃壁、胃内容物、肠壁、肠内容物优势菌群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川纹笛鲷消化道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细菌群落,对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菌群组成相似度高于55%,其中胃内容物及胃壁细菌组成相似度最高(90%),这可能与摄食饵料在消化道推移有关;而胃壁与肠壁相似度相对最差,可能反应了由于生理环境不同引起的宿主差异性。通过建立川纹笛鲷消化道16S rDNA-DGGE指纹图谱及比较分析,为澄清川纹笛鲷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基桩承载特性的位移协调法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位移协调法分析基桩承载特性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根据郑州某工程的静载试验资料,求得桩身荷载的传递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基桩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可利用实测传递函数对同一场地的不同桩长、桩径或具有相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场地的基桩进行承载特性分析的结论,以及桩端土层的力学指标和桩身弹模的选取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6.
107.
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螺旋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螺旋度,通过总螺旋度、螺旋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对河西走廊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区位于总螺旋度负值区或零线附近;沙尘暴爆发区水平螺旋度高层300 hPa为负螺旋度控制,低层700 hPa为正螺旋度控制;在沙尘暴发生时,高层负螺旋度中心有一个明显增大的过程,沙尘暴爆发区对应高空低层螺旋度强梯度区内;沙尘暴爆发区的垂直螺旋度分布特征是上负下正;螺旋度对沙尘暴爆发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及全球GPS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246个GPS接收台站的TEC观测资料,观测研究了2011年5月28日一次中等强度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出现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STID),并给出了中国地区的二维TEC扰动图像.结果表明:在磁暴恢复相期间,我们一共监测到两个LSTID事件,一个发生在午夜前的中国西南地区,另一个发生在午夜后的东北地区.TEC二维成像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两次LSTID在中国地区的连续传播过程,西南地区午夜前的LSTID由低纬向中纬沿北偏东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6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约500km;东北地区午夜后的LSTID由中纬向低纬沿南偏西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7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可达1400km.对TEC扰动进行互谱分析得到两次LSTID的传播参量,发现午夜前的LSTID的水平传播相速度和相对扰动振幅的平均衰减率都比午夜后的LSTID的要大,这可能是由午夜前西南地区较高的背景垂直TEC0及背景大气温度引起的.研究还表明,午夜后的LSTID是由北极区活动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通过对高纬地区水平地磁分量H的分析,可以估计出其激发源应位于140°E以东,42°N以北的1400~2600km范围之内;而对于午夜前的LSTID,则可能是由赤道电集流引起的焦耳加热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9.
林伟  谢洪  张金山 《现代地质》2013,27(3):733-737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1965年至2004年40年的年输沙量时间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该时间序列分解成3个本征模函数(IMF)分量和趋势项(Res)分量。分析表明: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别是2~4 a、6~10 a和17~21 a的准周期。通过对各IMF分量和Res趋势项分析发现,自1985年之后,波动的振幅开始变大,表明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变化很大。降雨对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及周期性波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为蒋家沟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这使得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周期性波动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10.
We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of different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and the phytoplankton pigment ratio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nutrients and suspended solids along a salinity gradi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The average numbers of Synechococcus spp.(Syn) and picoeukaryotes (Euk) were (2.7 ±5.1)×l03 and (1.1±1.4)×l03 cells mL-1,respectively.Prochlorococcus spp.(Pro) was only found in the high-salinity brackish water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3.0× 10^3 cells mL-1.Syn and Euk numbers both tended to increase offshore and Syn showed a larger variation in cell abundance than Euk.The contribution of picophytoplankton to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and decreasing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estuary to the open ocean.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as different.Water temperature was more important in its control over Euk than over Syn,while nutrients were more important in their influence over Syn than over Euk.Phytoplankton pigment ratios were different in the three different ecological zones along the salinity gradient (i.e.,freshwater zone with 0-5 range,fresh and saline water mixing zone with 5-20 range,and high-salinity brackish water zone with 20-32 range),where three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ere discovered,suggesting that phytoplankton pigment ratio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omplementary indicator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