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7篇 |
免费 | 411篇 |
国内免费 | 7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3篇 |
大气科学 | 88篇 |
地球物理 | 495篇 |
地质学 | 1453篇 |
海洋学 | 782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243篇 |
自然地理 | 5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6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45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3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7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位于海岸带强烈活动区的远东海区的特点是同时受到所有形态污染物质的污染.此外,远东海区处在全球性自然因素,如太平洋金属矿带、火山活动、大量深部物质通过上升流活动区被带出地表和强大的海流的影响下,整个污染物质组合对生物体的共同作用加深了负面的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22.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上、下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差异较大;(2)伴随RL的增长,HL、CL、WL、WW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特征(P<0.001);(3)各长度指标随胴长、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4)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随胴长、体重的变化很小,可作为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3.
124.
以室内实验测定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饥饿120d过程中形态、组织生化成分及RNA/DNA比值的连续变化.结果显示,饥饿前期幼螺体重变幅较小,肝体比与体壳比下降迅速,三者分别于饥饿80、40、20d时显著地低于对照组,至饥饿120d时其降幅分别为22.33%、44.02%、30.39%.方斑东风螺在饥饿过程中,螺足肌与肝胰脏的水分含量分别从80.19%、48.44%上升至89.68%、63.97%;灰分含量分别从11.35%、8.92%增加至22.80%、16.52%;肝胰脏蛋白质含量从53.18%上升至56.65%.饥饿40d时,其足肌、肝胰脏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糖原含量在其饥饿20、40d时也显著地下降.饥饿120d时,其足肌的脂肪和糖原含量相应降幅分别为32.22%、44.64%,而肝胰脏的脂肪和糖原含量相应降幅则分别为26.87%、47.17%.足肌蛋白质含量在其饥饿80d前较稳定,后期迅速下降,实验结束时降幅为8.61%.这2种组织的RNA/DNA比值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螺主要消耗这2种组织中脂肪与糖原的供能,当禁食长达80d后则加大对足肌蛋白质的动用,而相对保留肝胰脏蛋白质.组织含水量、RNA/DNA比值均可作为方斑东风螺饥饿状态下的营养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5.
126.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四种滨螺形态差异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浙江省大陈岛海域常见的4种滨螺间的形态关系。对4种滨螺的壳口、螺体分别进行数字化标点,经叠印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薄片样条法分析,获得4种滨螺在壳口和螺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态特征与潮间带环境适应性关系。PCA结果表明四种滨螺壳口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无法有效分开,而螺体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能有效分开,说明壳口特征在不同滨螺间不具有规律性差异。螺体的PCA中PC1轴可以将短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区分,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的部位主要在体螺层的宽度和螺体的高度间,PC2轴可以将粒结节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分开,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部位主要是体螺层之上第一层以及体螺层之间。基于螺体特征的4种滨螺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粗糙滨螺与塔结节滨螺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最不相近。运用特征追踪法对螺层和螺肋特征追踪,结果表明螺层6层,螺肋密生是滨螺的祖先特征,后来演化出7层和8层的螺层特征以及颗粒状突起的螺肋特征。 相似文献
127.
128.
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在青岛近海6个站位和胶州湾9个站位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应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和测定其主要成分和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易还原态的重金属受铁锰氧化物体系显著影响,其中镍的迁移过程基本受控于该体系,有机结合态的铬和钡迁移变化受有机质一定影响,其他形态重金属主要受外源输入影响。Pb和Cr存在显著富集,相对其他金属污染较明显。Pb的生态风险最高。胶州湾东部,尤其是李村河口附近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不稳定性都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9.
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各壳色的形态分化及养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壳色为目标性状,于2009年进行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群体选育研究,建立了红壳色选系子一代(Fl),对子一代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并对各壳色的形态、生长速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壳色具有多态性,红色、黄色、白双、黄双、波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8%、8.55%、0.53%、14.83%、0.50%.红壳色亲本的子代中出现红色∶花色=3∶1,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聚类分析与欧氏距离矩阵结果表明,文蛤波纹与黄色遗传距离最近,白双与黄双遗传距离相近,与红壳色的遗传距离最远.主成分分析显示白双文蛤与黄双文蛤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重叠,波纹文蛤与黄色文蛤具有较高的重叠率,而红壳色文蛤相对分散,从而进一步说明5种壳色文蛤的遗传距离关系.经过1a同池养殖,子代壳长多数已达到10~30 mm,红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20%,花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18%,且红壳色文蛤的相对比较生长速度比花壳色文蛤快10.41%.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的壳长与壳宽、壳高、粒重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02 4x1-0.556 0(R2=0.992 0)、y3=0.8103x3+0.620 0(R2=0.995 6)、y5=0.000 3x25.9029(R2=0.991 9),花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495 3x2-0.419 2(R2=0.990 9)、y4=0.798 5x4+0.793 5(R2=0.995 6)、y6=0.000 4x26.845 8(R2=0.993 4).研究结果为文蛤的红壳色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0.
我国红树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海滨红树科村物中8个种花粉形态作了光学显微镜的各种数据测定和摄片研究,并且探讨讨论了红外粉石在深入研究古海流的路线,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及古环境变化和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