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4篇
  免费   956篇
  国内免费   1243篇
测绘学   455篇
大气科学   250篇
地球物理   1022篇
地质学   3716篇
海洋学   846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将传统SBR的曝气和沉淀过程在时间上进行分段,在不同段数厌氧、好氧、缺氧状态交替运行条件下,考查了分段式SBR工艺的运行情况,并与传统SBR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传统SBR、二段式SBR和三段式SBR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三段式SBR对COD、NH+-N、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7.33%、96.63%、99.76%;二段式SBR对COD、NH4^+-N、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98%、93.45%、98.63%;传统SBR对COD、NH4^+-N、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87%、88.47%、98.15%,由此可见分段式SBR较传统SBR对有机物、NH4^+-N和总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2.
陈志明 《地质科学》1993,28(1):61-67
华南海西—印支成矿期内,成矿序列完整,类型齐全,矿种繁多,为其它成矿期所莫及。沉积矿床需要稳定的地质背景,层控矿床形成的较有利的地质背景是稳中有动。  相似文献   
83.
郑世帅  徐夕生 《岩石学报》2021,37(12):3712-3734
破火山内出露的火山岩与浅成侵入岩为硅质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从而备受关注。小雄破火山内的火山-侵入杂岩是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包括小雄组火山岩(K2x)与两类侵入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本文以小雄火山-侵入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破火山内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岩浆演化过程。系统的LA-ICP-MS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小雄组火山岩形成于98~88Ma,并具有多期次喷发的特点,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年龄分别为98~96Ma(K2x1)、95~92Ma(K2x2)、~ 88Ma(K2x3)。小雄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90Ma;正长斑岩形成稍晚,约88Ma。与下段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εNdt)=-8.3~-7.2, εHft)=-11.8~-7.2]相比,中段流纹岩要更为亏损[εNdt)=-5.84~-5.32, εHft)=-10.1~-0.5]。研究表明,小雄组流纹质火山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发生在深部岩浆房中渐进的壳幔相互作用,中段流纹岩的源区混入了更多的亏损幔源组分。中段流纹岩与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Nd-Hf同位素组成,以及 "互补"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由发生在浅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堆晶作用所制约。值得注意的是,正长斑岩与花岗斑岩并不存在直接的成因演化关系,两者应是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正长斑岩岩株具有高度一致的结晶年龄、微量元素特征以及Nd-Hf同位素组成,以上特征均表明小雄破火山内的正长斑岩具有相同的起源。正长斑岩母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混入了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组分,其地球化学成分变化主要受"普通辉石+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所控制。  相似文献   
84.
在深厚软土地区的基坑,对基坑底软土进行搅拌加固形成强度较高的底板而保证坑底稳定,侧壁采用支护桩支护保证侧壁的稳定使其不倾倒,支护桩与加固底板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船状结构支护体系类似轮船的船侧壁及船底板,以保证基坑的稳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船式支护的侧壁及底板的设计方法。工程案例成功实施,监测结果表明,船式支护既可避免支护桩嵌固深度过长,又利于软土的土方施工及工程桩的保护,是安全可靠的,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5.
火山渣丘,是火山区内的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以前地其成因国内外尚无详细探讨和描述,有的学者曾经统称为副火山。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这一结论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火山渣丘的形成是一复杂的地质现象,其成因具有多元性。这对探讨火山喷发规律,对火山地质地貌的准确描述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6.
预测陕西关中地区需水量的改进GM(1,1)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需水量评价与预测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采用定额法计算需水量。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需水量要素组成的分析,认为需水量要素属平稳时间序列,且一阶累加生成数据系列满足指数规律,符合灰色预测条件。为了提高GM(1,1)模型的精度,采用一种改变背景值的新方法,即:中心逼近方法。通过精度检验,中心逼近式GM(1,1)模型平均误差百分比、误差平方和分别比传统的GM(1,1)模型提高了0.147和1.579。用中心逼近式GM(1,1)模型预测需水量各要素近期和中长期值,经检验,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工业总产值预测模型满足一级模型,等级为良好。牲畜头数预测模型为不合格模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时间序列数据不完全符合指数规律。通过定额法计算,预计75%保证率时2005年和2010年关中地区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总需水量的92.21%和89.75%,生活需水量分别占7%和9.04%。  相似文献   
87.
贵州南部“半边街式”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勇  安琦  王敏 《地球学报》2006,27(6):570-576
贵州省南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汞、锑资源分布区。2000年由于产于上泥盆统中铅锌矿的陆续发现,贵州省地矿局启动了以铅锌资源评价和成矿规律研究为主的地质工作,目标是总结铅锌矿产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通过三年的研究认为,该区处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带和右江造山带交汇部位,受晚古生代初期发生的陆内裂谷活动影响,产生了一个与桂中台陷相连的大型沉积凹陷区—黔南台陷沉积区,形成了巨厚碳酸盐和碎屑岩沉积,产生了与裂陷盆地边缘同沉积断层活动有关的低温成矿作用,造成了在晚泥盆纪以前的地层中汞、锑、砷、金、铅锌等矿床沿同沉积断层密集分布。本文通过矿床特征总结和矿床成因探讨,建立了准同生沉积成矿作用模式,旨在为该区寻找这类矿床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8.
密坑山锡矿田位于江西省会昌县西南约40km处。该区为一晚中生代破火山,火山岩为上侏罗统鸡笼嶂组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火山口周围环状及放射状断裂发育,火山口中心为浅成相的密坑山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央岩株侵入体所充填。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岩体与流纹质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相继发现了岩背、淘锡坝、苦竹岽、矿背、上湾等一批大、中型锡多金属矿床或矿点,表明这一岩体对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9.
Mt. Amiata (Southern Tuscany, Central Italy) is an extinct Quaternary volcano located in an area still marked by high heat-flow that is caused by deep seated (6-10 km) hot masses related to Pliocene magmatic activity. The anomalous geothermal gradient gives rise, within the Mesozoic limestone formation (Tuscan series), to geothermal systems that fed the Ca-SO4 thermal springs characterizing this area. Besides of thermal fluids, several cold, dry CO2-rich gas emissions seep out on the NE flank of the volcano. These gas vents mostly consist of large sub-circular craters at variable depth and diameter (5-15 m and 10-50 m, respectively), and represent a serious hazard for the local population, as testified by the several asphyxia casualties that have been repeatedly occurred within these morphological depressions. In this work, the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t. Amiata "CO2-rich gas vents" and the estimation of both the CO2 flux from the soil and the CO2 distribution in air of their surrounding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1) assess the origin of gases, (2) recognize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for these gas emis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tectonics, and (3) to evaluate the CO2 hazard in the high flux emanation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gases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CO2 (up to 98 % by vol) and shows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2, CH4 and H2S (up to 1.1%, 0.9% and 3.9 % by vol, respectively). These features, coupled with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ic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 origin of the main gas compounds may be rela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deep (i.e., thermometamorphic processes on carbonate formations for CO2) and shallow (i.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for CH4, N2 and H2S) sources.  相似文献   
90.
讨论了回转钻进工艺、跟管钻进工艺、反循环回转钻进工艺、顶驱式回转钻进工艺以及振孔高喷成孔工艺在砂卵石层高压旋喷灌浆成墙中成孔施工适应性、有效性以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