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5篇 |
免费 | 388篇 |
国内免费 | 3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5篇 |
大气科学 | 442篇 |
地球物理 | 140篇 |
地质学 | 633篇 |
海洋学 | 61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08篇 |
自然地理 | 10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65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143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
以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模式为研究背景,在弯道水槽中展开系列试验,研究凹岸坡脚处成型崩塌体在水力作用下输移过程及其对岸坡稳定性与河床冲淤的交互影响。试验成果表明,崩塌体经水力分解破碎呈块状、片状或颗粒状起动,部分随水流带至凸岸或下游,堆积在坡脚附近的崩塌体残留量随水力作用大小及土体特性不同而变化。崩塌体临水面周围尤其上下游端水流紊动强烈易形成较大剪切力区,临坡面上下游端附近剪切力较无崩塌体时减小;崩塌体体积越大,对剪切力区特征的改变也越明显。崩塌体的存在虽不能制止附近岸坡的再次崩塌,但可能抑制崩岸发展及附近河床淤积的程度,崩塌体的粘性或体积越大,这种抑制作用越显著;相同崩塌体抑制附近河床淤积的程度较抑制岸坡崩塌的程度大。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利用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土地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以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总体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主要由旱地转换而来;中原城市群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最大;除关中平原城市群外,其他6个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的形状变得更为规则。(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东南部聚集,西部、北部较分散”,呈现出更为密集的发展趋势,中原城市群变化最为明显。(3)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高程1 km以下、距河流2~5 km处,其规模与距道路的距离成反比;道路是影响兰西、宁夏沿黄、关中平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高程是影响呼包鄂榆、晋中和中原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新疆博斯腾湖水生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水水面积为1 160 km^2,湖水容积84.1×108m^3,水深在8~15 m之间,平均水深8.1m。具有蓄洪灌溉,提供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焉耆盆地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与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近50年来博斯腾湖水环境的变化,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经过实地考察、调查、取样分析和系统研究认为要使博斯腾湖的含盐量降低到和保持在1.0 g/L以下,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95.
北疆沙尔布尔提山地区早泥盆-早石炭世沉积相、物源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准噶尔西北部沙尔布尔提山地区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的沉积可划分为滨海相和海岸平原相。其中下泥盆统和布克赛尔组底部的乌图布拉克亚组为滨海碎屑岩相,曼格尔亚组为滨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相,芒克鲁亚组为滨海碳酸盐岩相。中泥盆统呼吉尔斯特组为海岸平原相。上泥盆统洪古勒楞组底部为海岸平原相,向中部过渡为滨海碳酸盐岩相,顶部为滨海碎屑岩相。下石炭统黑山头组为滨海碎屑岩相。下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的古流向总体从北向南,显示研究区以北地区为物源区,即成吉斯-塔尔巴哈台褶皱带。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本区可能属成吉斯-塔尔巴哈台褶皱带以南的晚古生代陆缘区。物源演变趋势分析揭示早泥盆世成吉斯-塔尔巴哈台带中的早古生代岛弧发生隆起,为乌图布拉克亚组提供成熟度很低的碎屑物质。随着岛弧被剥蚀殆尽,中、晚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和洪古勒楞组沉积时转而接受岩屑型再旋回造山带的物源供应,而早石炭世的物源则为过渡型再旋回造山带区。这种物源变化反映了成吉斯-塔尔巴哈台褶皱带的建造特征和隆起过程。 相似文献
96.
中生代期间,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变具有从西向东不断发展,从南向北不断扩展的特点。正是这种从南向北的构造演变与潮湿气侯带由南向北的不断迁移相结合,决定了中生代聚煤作用不断地从南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97.
98.
辫状河三角洲是一类常见的沉积体系,也是一类常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的关注。为明确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生长演变规律,笔者等通过水槽实验模拟辫状河三角洲在平缓的水下底形上逐步发育的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延时拍照等手段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①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三角洲的规模、水流分散样式、沉积体表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分布样式存在阶段性差异,可据此将实验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② 在最初阶段,辫状河携带沉积物直接入“湖”堆积并形成朵状河口坝,入“湖”水流无明显的水道化特征,随着朵状河口坝逐渐堆积露出水面,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流并导致后续河口坝转变为连续的弧形坝分布于先期沉积体周缘,这一阶段三角洲平均半径快速增加;进入第二阶段后,三角洲平均半径增速减缓,供给河道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形成1~2条主干分流河道与多条次级分流河道,并在主干河道河口区形成弧形的前缘朵体;到第三阶段,三角洲平原面积已经较大,其平均半径增速进一步降低,平原上分流河道的分叉性更强、宽度更小,不同分流河道规模接近并可同时将沉积物输送到三角洲前缘多个部位发生沉积,在同一时期形成多个孤立的小规模的前缘朵体。③ 在整个沉积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三角洲规模的逐渐增大,分流河道的宽度逐步减小、流程变长、分流河道数量逐步增加,三角洲前缘沉积由少量弧形的连续分布朵体转变为多个孤立分布的小规模朵体。④ 在第二、三阶段,分流河道表现为多个侵蚀—回填的自旋回演化过程,形成了多套自旋回沉积复合体。⑤ 辫状河三角洲前积层存在自下而上、由近向远表现为沉积连续性逐步减小、叠切规律逐渐复杂的特性。通过水槽实验揭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可为露头解剖与地下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土层冻结温度及未冻水含量指示着土的矿物成分、颗粒分散度,特别是化学成分,从而表征着土层的生成环境与发育条件。试验分析表明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区土层中冻结温度及未冻水含量沿深度分布并非均匀或渐变,而在几个深度水平上出现突变区,它反映出长城站区在历史上有可能出现多次海进海退过程,或湿润与干旱期相间,或大量冰雪融水期与间冰期消融微弱期相间。 相似文献
100.
云南属都湖近百年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与器测资料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属都湖湖心钻取的短岩芯Esdr1进行放射性核素137Cs和常规的元素分析,利用137Cs建立精确的年代标尺,开展地球化学记录环境演变与器测资料的对比研究。器测资料表明,近5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气候变化特征:1958~1983年,气候偏冷湿;1983~2002年,气候逐渐暖干化,这些气候波动特征被沉积岩芯忠实记录。研究表明属都湖沉积物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指示的气候演化特征与器测资料可很好的对比印证,属都湖沉积岩芯完整的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