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8篇
  免费   1016篇
  国内免费   899篇
测绘学   661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892篇
地质学   3347篇
海洋学   558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643篇
自然地理   95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1.
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地图集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之一,编制成果也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背景下,如何紧跟区域发展热点和重大倡议,用创新思维方式建立地图集编制的新思路,体现地图集新的内涵,运用系统化设计思维,以各类信息的空间集成和可视化为着力点,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地图集的编制思路,从主题内容和编排层次阐述了系列地图集的结构体系,从选题构思、形式创新等方面总结了系列地图集的编制特点,从而使地图集选题不断创新,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沉积相模式、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咸水湖泊沉积体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之前发育的深大断裂、继承性古隆起对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展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席状砂、滨浅湖滩沙、沙坝等多种微相。物源供给和砂体展布都有两支,分别是汉水水系和汉川水系。由于对储层展布认识不清,致使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受到了制约。因此,开展沉积相控制下的储层展布特征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3.
在HAc-NaAc形成的中性缓冲溶液体系中,利用碘的催化动力学原理,使N-N-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与氯胺T的氧化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来测定地探样中微量碘的含量。通过实验,最佳试剂加入量为8%的HAc溶液5mL,8%的Na2CO3溶液3mL,0.1%的N-N-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溶液5mL所组成的溶液体系中,在加入0.1%的氯胺T1mL显色后,其测定结果准确度、精密度高,检出限低,测定化探样中微量碘时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4.
扇三角洲体系作为层序中体系域类型的识别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扇三角洲体系可发育在断陷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但类型有所不同,分为进积型和退积型,松辽东缘断盆地中扇三角洲体系不同类型在盆地充填序列中发育位置反映出湖侵-湖退的周期过程,特点是伴随湖侵发育退积型扇三角洲,而伴随湖退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类型的特征与发育位置分析可以作为体系域类型的识别标志,并有助于层序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5.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在全盆地发育,是盆地内最重要的含煤、油、气地层之一,依据大量的钻井、测井资料,运用沉积学的方法,对东胜煤田艾来五库沟-台吉召延安组沉积体系及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延安组为辫状河、曲流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有辫状河体系的河床滞留沉积及心滩、河漫滩和河漫沼泽沉积;曲流河体系的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河漫滩、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沉积;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分支河道、天然堤和河漫沼泽沉积等。辫状河及曲流河垂向上表现为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为典型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聚煤特征分析认为,辫状河和曲流河体系河漫沼泽环境是有利成煤场所,由于河道的冲刷、下切作用,辫状河道和曲流河道形成的煤层厚度较小、侧向连续性差;三角洲体系的三角洲平原是有利的成煤带,其煤层具有厚度较大、结构较为简单、分布范围较广、连续性较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6.
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博湖坳陷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三工河组的层序地层榕架,将其划分为J1s3、J1s2和JJ1s13个三级层序,其层序和体系域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凹陷内沉降中心的分布,沉积主要受控于盆地边缘的南缘陡坡带、北缘缓坡带.每个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局限,湖扩与高水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构成以扇三角洲、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为主.在建立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7.
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及有效运移优势通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由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侧断坡断层输导体系和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构成.相对于走滑断层而言, 侧断坡断层是有效的天然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表明, 侏罗系煤系生成的天然气通过侧断坡断层向上运移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侧断坡相关背斜的砂岩储集层聚集成藏, 异常压力的幕式泄压可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式.克拉2、迪那2、迪那1和吐孜1等气田的发现是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的有效体现.侧断坡相关背斜是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场多重信息的综合研究,可将东北东部地球物理及地质块体划分为A、B、C三类,它们在空间上有序的分布,特征上各自相异,揭示出所共处的区域岩石圈的大地构造环境深化历史的全过程,B类地块代表了太古宙陆块的形成;C类地块反映了古亚洲构造复杂的造山过程;A类地块则揭示出中生代以来壳幔作用动态过程-拆层作用和盆山构造的形成及对前期构造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19.
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代学测定依据该矿物中含有由187Re通过β-衰变而形成的放射性成因187Os。这一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由于80年代以来微量铼、锇同位素质谱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于研究中,获得了具有地质意义的年龄值。对辉钼矿年龄测定的成功与否,选择适当的样品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红外透光性(infraredtransparency)大于3.5的辉钼矿样品适合于铼-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其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年龄值十分接近于围岩的钾-氩或其它常规同位素方法的年龄值。  相似文献   
120.
The Tianshan Carboniferous post-collisional rift volcanic rocks occur in northwestern China as a large igneous province. Based on petrogeochemical data, the Tianshan Carboniferous post-collisional rift basic lava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jor magma types: (1) the low-Ti/Y type situated in the eastern-central Tianshan area, which exhibits low Ti/Y (<500), Ce/Yb (<15) and SiO2 (43-55%), and relatively high Fe2O3T (6.4-11.5%); (2) the high-Ti/Y type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area, which has high Ti/Y (>500), Ce/Yb (>11) and SiO2 (49-55%), and relatively low Fe2O3T (5.8-7.8%). Elemental data suggest that chemical variations of the low-Ti/Y and high-Ti/Y lava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from a common parental magma. The Tianshan Carboniferous basic lavas originated most likely from an OIB-like asthenospheric mantle source (87Sr/86Sr(t) ≈ 0.703-0.705, εNd(t) ≈ +4 to +7). The crustal contamination and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have also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basic lavas of the Tianshan Carboniferous post-collisional rift. The silicic lavas were probably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rust. The data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spatial petrogeochemical variations exist in the Carboniferous post-collisional rift volcanics province in the Tianshan region. Occurrence of the thickest volcanics dominated by tholeiitic lavas may imply that the center of the mantle-melting anomaly (mantle plume) wa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area at that time. The basic volcanic magma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area were generated by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source around the spinel-garnet transition zone, whereas the alkaline basaltic lavas are of the dominant magma type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area, which were generated by a low degree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source within the stable garnet region, thus the basic lavas of the western Tianshan area might have resulted from relatively thick lithosphere and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