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41.
郑颖  张高军  张若愚 《热带地理》2022,42(12):2110-2120
截取武汉解封前后共1个月的微博数据,探讨因疫情带来的共情、目的地形象变化对后疫情时期旅游意愿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和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后疫情时期,人们对武汉的共情以积极情绪为主,占比85.09%,武汉的目的地形象要素除了“热干面”和“樱花”,还因为在疫情中体现出的顽强精神及巨大牺牲,被赋予新的“英雄”形象;总的来说,人们对武汉的旅游意愿较为强烈,疫情本身转化为一种特殊吸引物。假设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共情能直接影响旅游意愿,但在目的地形象加入模型后,共情对旅游意愿的作用被完全中介,其效应量为0.191。综合来看,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时,需要做好积极情绪引导,对旅游业而言,积极情绪意味着较高的旅游意愿,但是,在共情和旅游意愿之间,需要重视目的地形象的完全中介作用,其在联通情绪与行为意愿的过程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2.
武汉居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及响应意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武汉市480户居民家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社会公众对耕地外部效益、保护目的、保护工作存在问题、耕地减少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预期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了解居民自愿参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并运用CVM对武汉市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调查及研究表明,随着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受访居民中对耕地保护有支付意愿的家庭有394户,占样本的83.65%;从居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出发,居民每年保护耕地的支付意愿价值为9.67亿元,折合单位hm2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9171元;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6.16万hm2,非市场价值约合213.98亿元,是资源价值构成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43.
本文基于阜阳师范学院2014-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统计数据,利用地理集中指数模型和吸引半径模型分析该校毕业生的生源地和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技术,制作全国范围地图和安徽省地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其他定量化数据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研究对象总体上呈现"生源地集聚、就业地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提供结局思路。  相似文献   
344.
基于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在流动人口长期化、家庭化流动水平显著提高的背景下,2012年及2016年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四年间流动人口总体定居意愿水平较为稳定,福厦泉三市定居意愿差异明显。流动人口长期化、家庭化流动程度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表现为在流入城市居住时间较长、携带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流动的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更强。流动人口的个人经济条件、住房情况、本次流动范围也与定居意愿显著相关。不同地区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拓展针对流动人口的经济保障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5.
杨钊  程豪 《地理研究》2019,38(5):1147-1161
随着旅游移民现象不断演变和研究的深入,大量旅游劳工移民在迁入地的半定居和永久性定居行为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一些著名的自然观光地因开发早、区域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吸引了大量外来企业主的迁入和集聚,因而成为研究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合适案例地。本文以黄山汤口为例,以旅游劳工移民中的企业主移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回归分析判别移民定居意愿的支持因素,并据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生活满意度、经营满意度、继续经营意愿、社会融合意愿、总体感知对移民定居的影响,进而分析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定居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 与国外发达经济体旅游企业主移民相比,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男性比例明显偏高且更为年轻,其家庭主要收入高度依赖迁移后的工作。经营收益情况是其考虑后续定居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定居意愿可分为购房定居意愿和退休定居意愿。② 探索性分析表明,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的购房定居和退休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经营满意因素、生活满意因素、社会融合状况。③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显示,衡量经营目标和动机的总体感知变量对继续经营意愿有替代作用。移民经营满意度是其定居意愿的本质驱动力。④ 社会融合意愿和总体感知构成了购房定居意愿的直接驱动力。除经营满意度外,对居住条件等生活因素的满意与否是购房定居意愿的间接驱动力。⑤ 退休定居意愿最强的直接驱动力是购房定居意愿,总体感知既是其直接弱驱动力又通过购房定居意愿对其产生影响,其余变量均是其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346.
古恒宇  刘子亮  沈体雁 《地理科学》2019,39(11):1702-1710
构建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网络,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及空间滤波等方法分析该网络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力。主要发现:户籍迁移意愿网络呈现出集聚的空间格局,排序较高的户籍迁移意愿流主要从欠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户籍吸引力及户籍流出分别呈现出随机及集聚的空间格局,户籍流出热点区为西部及东北地区,冷点区为中东部地区。 迁入地人口、FDI、迁入地及迁出地人均GDP、平均工资等因素均显著影响户籍迁移意愿。流动人口个体、家庭因素、住房条件及迁移原因等同样与户籍迁移意愿的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347.
张环宙  李秋成  黄祖辉 《地理科学》2019,39(11):1787-1795
基于“亲缘网络”这一农村基本人际关系要素,探讨家人亲戚构成的亲缘关系网对农民旅游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感知创业风险、创业警觉在上述影响中所起的中介效应。基于浙江浦江240户农户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亲缘网络三维度(网络结构、网络关系、网络认知)对农民旅游创业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创业风险在亲缘网络关系、网络认知与农民创业意愿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警觉在亲缘网络关系与农民创业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亲缘网络认知与农民创业意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利用好亲缘关系要素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推动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48.
林赛南  梁奇  李志刚  庞瑞秋 《地理研究》2019,38(7):1640-1650
进入“新时代”,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人的城镇化”的意义愈加重要,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实证不断增多,但对新趋势“家庭式迁移”的现状与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尤其对于中小城市的实证较少。本文通过对温州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深入调查,探讨“家庭式迁移”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总体定居意愿不强。户籍制度没有显著影响,个人职业、工作稳定性和“家庭式迁移”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一方面需要强调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机制上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强调在城市中拥有完整的家庭结构能够有效提升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应抓住“抢人”先机,考虑以家庭为整体的政策设计,激发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提升其定居能力,以此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349.
方方  何仁伟  李立娜 《地理研究》2019,38(3):699-712
探讨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对有序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京津近郊区(I)、冀东北地区(II)、冀中平原区(III)、冀西太行山区(IV)、坝上地区(V)五类地域类型,采用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面板数据,应用空间回归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提炼了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及五类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0—2016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86元增至11920元,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38.9%增至57.5%,五类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排序依次为:I>III>II>IV>V,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依次为:I>II>III>IV>V;② 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农民收入增长9.215个单位,I、II、III、V区就业非农化对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9.986、-23.605、-10.388、9.951,IV区两者之间关系不显著;③ 依据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的特征、机理与未来发展趋势,提炼了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的四种地域模式,即就业平稳型+农工商主导、兼业型+现代农业主导、就业输出型+复合型特色农业主导、就业输出型+生态农旅主导。  相似文献   
350.
基于北京、深圳、成都和中山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抽样调查监测数据,采用计量模型探讨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与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生代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回流意愿,且不同类型(智力型、投资型和劳力型)在回流意愿和区位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2)其回流意愿受个体“客观属性”(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与“主观感知”(经济地位感知、社会心理感知)双重影响,特别是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心理感知。3)就回流区位选择而言,人力资本是影响其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省会城市最显著的因素;主观感知中的城市社会适应、家庭“心理成本”和家乡生活方式认同与其选择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的地级市显著相关;客观属性中的人口学因素(性别和年龄)、在外务工时间主要影响其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的县(市、区)或乡镇;经济因素中的个人收入对各类回流地的选择均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回流区位的选择是综合“生存”与“发展”两方面需求的结果。建议未来精准施策,尤其要注意地级市的人口回流;在重视吸引人才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问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推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