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79年,中央设想将深圳发展成为以来料加工工业为主,以深圳镇、沙头角、蛇口三点布局的小型城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当时的深圳定位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初次确定特区范围327.5平方千米,其中规划面积50平方千米。深圳临近香港,方便引入资金和材料设备,利用本地的廉价劳动力加工出口,拥有全国其他地区都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2.
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法、经验模型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和数学分析软件对2006年12月908项目冬季航次山东南部海域(36°15′—36°45′N,120°45′—122°00′E)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该调查海域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657.43±214.6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47.15±427.63)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7624.32±3848.64)μgdwt/(10cm2·a-1);还对N/C、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进行了计算。与2006年8月908项目夏季航次同一海域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线虫丰度冬季明显低于夏季,而生物量和类群多样性与夏季相当。同时,依据丰度指标对山东南部研究海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划分,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23.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3):40-40
霍尼维尔公司接受由美国海军委托的研制6台T型鹰微型飞行器的订单,该订单是为英国国防部研制6台T型鹰的代理合同,价值为57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24.
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仅利用地物光谱分析方法不能识别某些小型遗址的现状,提出基于地物空间关系知识,多源信息复合提取遗址的思路获取目标信息。以安徽省巢湖柘皋地区为例,利用SPOT-5卫星影像和地形图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进行小型遗址信息提取研究。经过和巢湖文管部门普查记录对比,证明了该方法有效性。该方法可缩小遗址探查范围,为考古普查工作节约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25.
2005年11月16日和27日,运用稀释法和桡足类添加法,对厦门宝珠屿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对总的Chla和nano-Chla具有一致的显著的摄食作用(0.51~0.78d-1),当存在螺旋环沟藻等大型的异养甲藻时,亦能摄食micro-级浮游植物.所添加的桡足类主要摄食micro-级的浮游植物,也显著摄食小型浮游动物,16日,所添加的桡足类促进nano-级浮游植物的每天生长效应达0.03ind/dm3.说明了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共同控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由于桡足类的杂食性,可产生一定的营养级联效应.  相似文献   
26.
天津近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渤海湾天津近海的15个站位,分春、夏、秋、冬4个航次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调查.通过对未受扰动沉积物样品中的生物分析,共采集到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寡毛类、双壳类、动吻类等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和少量未鉴定实体,其中线虫为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0%以上.调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春、夏、秋、冬依次为(405.4±154.8)ind/10cm2,(417.6±38.6)imd/10 cm2,(161.6±64.5)ind/10cm2和204.7±69.7ind/10 cm2,区内的分布以中部海域居多.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平均丰度值较高,夏季略高于春季;秋冬季值偏低.小型底柄动物多分布于沉积物0~5 cm层次,占总量的85.9%~92.9%.春季和秋季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与我国近海海域研究资料比较显示,目前渤海湾天津近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略低.  相似文献   
27.
中国近海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秋季搭栽开放航次时黄海、东海、南海3个海域共1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3个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以黄海最高,为(2 132±946)个/10 cm2,东海次之,为(1 954±2 047)个/10 cm2,而南海仅(156±5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依次为(2 193±1 148)μg/10 cm2、(1 865±1 555)μg/10 cm2和(212±22)μg/10 cm2.3个海区分选出的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丰度上均以自由生线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量的85%、89%、85%.在生物量上,黄海以自由生线虫贡献最多(33%),多毛类居次;东海二者比例相近(约为37%),而南海则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56%).在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上,3个海区差异较大:分布于沉积物表层0~2 cm的小型底栖动物在黄海高迭90%,东海仅46%,在南海为63%.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及脱锾叶绿酸含量和底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与本航次之后在广东湛江和海南以东的南海海域开展的908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线虫丰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近海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8.
大亚湾秋季小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月对大亚湾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93±265)ind·(10cm)?2,呈湾内向湾外递增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568.39±294.49)μg·(10cm)?2(干重)和(5115.53±2811.14)μg·(10cm)?2(干重).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达92.24%,其次是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为2.05%和1.98%.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38.47%)和多毛类(29.97%)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寡毛类(13.82%)和介形类(9.15%).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02%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1.44%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含水率、中值粒径和黏土+粉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毛类的生物量与小型底栖动物表现的显著相关性相同,桡足类的生物量与中值粒径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沉积物的黏土+粉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线虫生物量与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用 N/C 表示)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可以在一定尺度上为海洋环境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厦门浔江湾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 1 998年 5月厦门浔江湾水域 5个测站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初步结果。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 5 9.6 5个 /cm2 ,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 ,占总密度的 89.2 8% ;其次 ,底栖桡足类占 2 .76 % ;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分布为湾口区底 ,湾中部高。文中分析了小型底栖生物具有高类群优势度和低类群多样性特征 ,以及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率与环境的关系 ,提出浔江湾水域环境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0.
渤海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渤海1998年9月航次的调查结果.小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为(8688±5097)个/m2,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平均丰度为(663±569)个/m2,占总数量的76%.根据77种底栖桡足类丰度所做的聚类和标序分析将渤海20个站位划分为4个组合.根据11种环境因子数据所做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研究海域划分为两个生境、4个亚区.对研究海域进行的分区与自然分区是基本一致的.支配研究海域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沉积物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