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8篇
  免费   965篇
  国内免费   1123篇
测绘学   677篇
大气科学   668篇
地球物理   1251篇
地质学   2335篇
海洋学   371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27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8篇
  1965年   7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WRF驱动的CLM模型对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NCAR-CLM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型.鉴于大多数研究利用气象站点的数据驱动CLM模型, 尝试将WRF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驱动CLM的面上强迫场数据来对青藏高原陆面能量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对WRF气候模型模拟的输出结果与青藏高原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表明, WRF模拟输出的气温和向下短波辐射数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大于0.92(p >0.05), 气压和比湿的R2在0.80以上(p >0.05), 降雨和风速的模拟性能不稳定, 但WRF模拟输出的强迫场也可以作为CLM模型的驱动数据. CLM模拟的地表温度、 感热和潜热通量与青藏高原气象站观测的地表温度以及涡度通量数据验证分析表明, 虽然CLM对地表温度的模拟在合理范围内, 但模拟与观测值还是有较大偏差, 潜热和感热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68(p >0.05), 表明CLM的模拟结果在单点上是可靠的.据此, 在此模拟结果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陆面能量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在国内外现行的主要孕震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详细阐述孕震过程的模式。该模式由(Ⅰ)弹性变形、(Ⅱ)扩容、(Ⅲ)前兆蠕动、(Ⅳ)地震、(Ⅴ)震后调整等阶段组成,主要强调液体(水)存在;发生大小地震的断层均由积累单元和调整单元组成,余震是大震后构造剪切应力重新调整以及主断层未破裂区和位于它两侧尺度小、长度短的断层未破裂区共同破裂的结果。最后,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对该模式的孕震过程进行了比较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3.
计算密度分界面的起伏变化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和石油矿产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密度界面反演方法更多侧重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算法,而对约束信息的准确性、研究区横向密度变化往往考虑不足,影响了最终反演结果的可信度.本文在变密度界面正反演算法基础之上,结合实际需求,提出已知深度信息约束下的变密度界面反演策略.该策略主要包括变密度约束反演算法、已知深度约束信息校验和分区变密度模型三个方面.其中反演算法提供了带已知深度约束信息的密度界面迭代反演方法;约束信息校验用于评估约束信息精度,通过调差降低约束信息的系统误差;在反演过程中引入水平密度分区以应对不同构造背景密度界面模型,提高反演结果的可信度.最后将本策略应用于南海莫霍面深度反演计算中,结果显示借助已知约束信息,利用分区密度模型能够获得更为可信的深度反演结果,验证了该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4.
真三轴条件下Q2黄土的破坏模式与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西安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真三轴试验仪,对不同含水率Q2黄土在不同b值、不同固结围压条件下进行了真三轴试验研究,分析了真三轴试样破坏方式、中主应力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以及π平面上的强度破坏面。结果表明,Q2黄土真三轴试样破坏方式主要有侧胀破坏、锥形破坏、梯形破坏、六边形破坏;不同b值应力路经条件下黏聚力与三轴压缩条件下黏聚力的比值在0.9~1.9之间,内摩擦角比值在0.7~1.5之间。土的结构性和土体破坏方式对π平面上的强度破坏面的形状影响较大,固结围压对π平面上的强度破坏面的大小影响较大;原状Q2黄土在π平面上的强度破坏面形状主要呈现梨形和轴对称六边形;随着结构性由强到弱,π平面上的强度破坏面形状由梨形向轴对称六边形变化。  相似文献   
105.
对老松公路10标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地表及地下水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排水不畅使边坡体饱水处于欠安全状态,稳定性难以保证.针对该边坡体的特点,采用了支撑盲沟和排水盲沟联合作用并结合坡面防护的处治措施,疏干坡体内地表及地下水,增大抗滑力,达到了提高边坡稳定性,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公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介绍陆瑾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陆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病多基于正虚不固,外邪客络,使面部经络因气血不和、经筋功能失调,终致面部肌肉痉挛、抽搐,甚至萎缩、瘫痪。临证中重视面部望诊,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选取眼部相应穴位和肢体远端穴位,以舒筋通络、息风止搐为总纲,采用体针结合眼针治疗,临床效果颇佳。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研究瑞雷面波在通过横向不均匀介质时的传播特性,这里通过利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对不同宽度及不同埋深的垂直低速带模型进行了瑞雷面波波场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瑞雷面波遇到横向不均匀介质时会产生反射和透射,从波场记录可确定低速带的位置和宽度;低速带的埋深直接影响是否能产生高阶模式的面波,当出露地表的低速带宽度增加时,高阶模式面波能量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8.
湖南桑植-石门复向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了查明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取了详细的地表走廊剖面的测量,以及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桑植—石门复向斜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带,从北向南依此是:堰塘湾构造带、四望山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及教子垭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和教子垭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为构造简单的北倾斜坡;而四望山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变形特征可解释为沿盖层间滑脱面的逆冲,以及断弯背斜的形成,上覆构造层中的褶皱向下消失在滑脱面上,形成所谓的“无根褶皱”。  相似文献   
109.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动变化不大,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较大变化,由4.0 mm/a增至10.0 mm/a。2)1999~2007年,整个四川“Y”型构造区应变场演化特征微弱,而汶川地震之后的两个周期,最大剪应变自龙门山山前断裂向西到汶川一带,形成了由高到低、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梯度带。龙门山断裂带以ES或EES向的主压应变为主,其量值变化范围为 5.0×10-8 /a~12.0×10-8 /a;鲜水河断裂由震前主拉应变,改为震后近EW向的主压应变特征。面膨胀结果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由震前低密度梯度带瞬间变为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变化区。3)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分割点。近20年的应变率场变化,更似一个“时间—地壳构造运动”的大轮回,目前四川“Y”型构造区整体处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较为稳定的活动周期。龙门山断裂带仍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0.
施建勇  栾金龙 《岩土力学》2013,34(9):2576-2582
垃圾填埋场沿底坡和背坡衬里界面发生平移破坏的工程实例较多,也有破坏面沿垃圾体内部和底坡的组合破坏形式,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有待完善。对组合破坏,根据垃圾体内部破坏面为库仑主动破坏面和组合破坏面上各点安全系数相同的假设,由刚体极限平衡条件,建立组合破坏的稳定计算方法。运用双楔体和组合破坏稳定分析方法对算例和Kettleman Hills填埋场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双楔体法计算得到的最危险平移滑动破坏安全系数大于组合破坏最小安全系数;最危险破坏面是组合破坏面;对Kettleman Hills填埋场,组合滑动面也是可能的滑动破坏面。由此可见,组合破坏是垃圾填埋场可能的破坏形式之一,在进行垃圾填埋体滑动稳定分析计算时应进行组合破坏形式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