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17篇 |
地质学 | 63篇 |
海洋学 | 22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湿地定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湿地定义的概述,分析了各种湿地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从湿地的发生学因素与诊断特征、"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湿地定义的多样性、定义问题与边界问题的关系等方面,对湿地定义研究中的共识进行了剖析。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不是所有湿地个体共同的诊断特征,只有湿地水文特征是区分湿地与非湿地的本质特征;对湿地水文阈值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湿地的客观外延是"正常情况下"的湿地外延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特殊外延之和,目前所有湿地定义的外延与湿地的客观外延都不是全同关系,因而所有的湿地定义都是存在问题的;湿地定义研究中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理论基础薄弱。基于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认为只有在构建湿地外延确定与内涵确定的理论、方法和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定义湿地;在明确湿地客观外延的基础上,将湿地内涵的概括具体化为对"要素—指标—阈值"的逐级概括,从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方向。随着对湿地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研究的深入,湿地边界阈值会越来越明确,统一的、科学的湿地定义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郁志荣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8,(5):25-29
何谓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因此可以认为,定义属于概念范畴,是人们从无数感性认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下定义难度很大,尤其是权威性的定义。究其原因:其一,定义不是一个。我国著名美学家、作家余秋雨说,对文化的定义多达189个。他本人对文化定义为精神和人格。其二,它是需要高度概括,高度浓缩,高度提炼,同时又必须是全面、客观、科学并富有哲理的精辟见解。所以,下定义并不是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其三,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加深而在不断深化之中。 相似文献
218.
基于遥感影像识别的戈壁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壁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种主要地表景观类型。由于戈壁所处地带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不便于实地调查研究的开展,所以目前关于戈壁的研究资料非常少,就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来看,现有戈壁类型划分存在交叉问题,难以将戈壁分清,且分类没有从全局考虑。为了促进戈壁研究的规范化,本文首先对戈壁进行明确定义,然后从戈壁分布的气候区、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地表物质组成、植被、水文与土壤等7个方面,对戈壁内涵进行界定。同时,本文在参照现有戈壁分类基础上,从戈壁的形成原因、地表物质组成与植被盖度角度,分三级建立了一套既考虑戈壁区生态保护与利用,又易于遥感影像识别的戈壁分类体系,对每一级每一类戈壁在影像上表现的特征以及通过遥感影像如何提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19.
220.
前震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紧邻主震破裂起始点发生的小地震。主震发生之前的一系列前震活动构成前震序列。在不同的前震定义条件下,具有“直接前震”的震例比例从10%至40%不等。理论上前震可用级联应力触发或预滑动模型进行解释。前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主震10~75km范围内,但其时间分布形式非常复杂,大多发生在主震前1~2天,部分前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率显示明显的加速特征,但许多前震序列单独来看却往往显示主-余型序列的衰减特征。序列地震震源机制一致、序列b值偏低是前震序列最突出的特征。前震的发生与主震破裂形式和构造环境似有一定关系,在有限的前震震例中,逆冲型主震似乎具有相对更多的前震。部分震例的研究结果显示,随主震的临近,前震震源深度有逐渐下迁的特点。到目前为止,震前很难判定一次地震或一个地震序列是否前震或前震序列,所使用的前震识别主要有基于统计类比的方法、基于震源机制一致及衍生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从现有不多的震例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地震时空丛集和震源机制高度一致是前震序列的最显著特征,但却不是判定前震序列的充分条件。由于成核的破裂扩展速度和滑动位移有随时间较快增大的趋势,因而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有望在前震识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需更多震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