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8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This paper presents ambient noise analysis during rough weather, using time series measurements from an automated noise measurement system in the shallow southwest Bay of Bengal during October–November 2010. The period witnessed low-pressure events including depressions and cyclones, with JAL cyclone passing close to the measurement site. The time series noise level shows a shift in mid-October, after which deep depressions and cyclones formed, 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5–10 dB in the lower band and 2–3 dB in the higher band of frequencies. Furthermore, correlation between noise level and wave height(data from wave rider buoy deployed at the site) for sea state scale 3 and above shows good correlation with an increase in noise level with increase in wave height, the effect being most pronounced at 0.5 kHz. The noise captured during JAL was analysed to identify the spectrum components due to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and heavy wind/wave activity and shows anomalously high levels during the crossing of the cyclone. Rain noise spectra from the rain bands associated with the wall of the cyclone are reported. This has been correlated with radar refl ectivity measurements to ascertain the presence of rain, and discriminate between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types. Also, vertical directionality pattern of ambient noise during JAL showed clearly distinct surface contributions. On the whole, knowledge of ambient noise fields during high sea states and precipitation is useful in optimizing SONAR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at the study site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measurements from other shallow water locations during rough weather.  相似文献   
132.
孟加拉湾西南季风与南海热带季风的气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NCAR/NCEP再分析数据和APHRO_MA_V1003R1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南海热带季风的气候特征异同以及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比南海热带季风爆发更早、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久、向北推进更北.(2)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建立过程缓慢,主要是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的逐渐加强和热带印度洋ITCZ(赤道辐合带)的逐渐北移;而南海热带季风建立过程迅速,主要是东亚大槽的一次替换过程伴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突然东撤和热带西太平洋ITCZ的突然北跳.(3)孟加拉湾西南风纬向分量较强,季风建立前后主要变化在于偏西风的强度;而南海西南风经向分量较强,季风建立后风向突然逆转,东南风由于副高东撤而迅速被西南风取代.(4)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撤退较快,而南海季风则撤退较慢.(5)根据季风进程将夏季风期划分为季风发展期(5月)、强盛期(6-8月)和减退期(9-10月).其间对流活跃区的发展和推进、季风槽的位置以及对应降水区域均有明显差异.(6)在夏季风期,孟加拉湾和南海经度上分别存在着由ITCZ北抬引起的、在季风槽对流活跃区上升而在南北两侧下沉的、南北对称分布的季风经向次级环流.由于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强大热源的存在,孟加拉湾上升区南北跨度比南海的更大;孟加拉湾经圈环流更加稳定,而南海经圈环流的南北摆动更明显;孟加拉湾上升中心区比南海的偏北;在季风减退期,由于南海ITCZ撤退较慢,其上升区比孟加拉湾上升区偏北.  相似文献   
133.
2008年孟加拉湾春季暖池生消过程的热收支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夏季风爆发前孟加拉湾会出现季节性暖池,在季风爆发后它则快速消失。本文利用RAMA浮标阵列中孟加拉湾中部浮标的观测资料,通过进行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对2008年孟加拉湾春季暖池的生消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通量项主导了暖池的生成和消亡过程,它在暖池生成期表现为强加热效应,而在暖池消亡期变为强冷却效应;垂向卷夹的冷却作用在暖池生成阶段比较突出;温度平流项的冷却作用在冬季较强。对热通量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短波辐射平均热效应在暖池生成期高达0.32℃/d,而在暖池消亡期降低一半,这是使热通量项在两个时期有不同表现的根本原因;潜热通量在各阶段的平均冷却效应基本保持不变,都在-0.14℃/d左右;长波辐射的冷却效应在暖池生成期比较显著,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海温的上升速度;感热通量的热效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4.
于金星  庞云 《海洋测绘》2013,33(5):78-81
孟加拉湾划界案是国际海洋法法庭审理的第一起海洋划界案。法庭对盂加拉国与缅甸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划界纠纷进行了裁决。分析研究了该案中法庭对这种大陆架案件的管辖权、当事国双方对这一区域的权利主张以及法庭划界采用的法律与划界的方法(等距离/相关情况方法)。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利用虎红染色和传统形态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孟加拉湾中部0~2600m水深放射虫类群(多囊虫、等辐骨虫、列足虫和稀孔虫)的垂向变化特征。多囊虫可生活于全水深,丰度最高值在叶绿素最大值层,表明大部分多囊虫偏好光线充足和营养丰富的水体环境;在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影响的中深层水体(200~1000m)中,多囊虫活体群和残骸群的丰度变化平稳,反映出其偏好高盐环境(>34.5‰); 1000~2000m水层中活体群未增加,但其残骸群的丰度明显升高,推测取样期间1000~2000m水深处可能存在横向搬运现象。等辐骨虫活体丰度最高值出现在50~100m, 100~200m深度急剧下降,在200~2600m水深则几乎缺失; 0~200m残骸体数量极低,表明等辐骨虫偏好光线充足、营养丰富的环境,其在约100m深发生大量溶解。印度棒矛虫(新种)(Sticholonche indicum sp. nov.)被描记,其形态不同于其他棒矛虫种,具有明显更长的船桨状轴足,其活体峰值位于200~300m,偏好中等温度、高盐的环境,且不受低含氧量的限制。稀孔虫主要生活于50m以深,高峰值出现在200~300m,...  相似文献   
136.
本文通过分析柱状沉积物E87-32B孔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探讨该孔陆源沉积物的源区,并进一步判别其ΣREE含量变化的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E87-32B孔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为150.2~180.2μg/g。在经上地壳稀土元素标准化后,沉积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这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源区最为接近,证实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与(Gd/Lu)UCC表明研究区存在少量印度半岛与伊洛瓦底江物质的输入。沉积物的ΣREE含量整体上表现出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在冷期MIS 2阶段减弱的印度夏季风导致喜马拉雅系统降雨与侵蚀速率的降低,从而引起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源区的供给量减少,因此ΣREE含量处于低值区间,而在暖期MIS 1阶段则是与之相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7.
孟加拉湾典型地形对潮汐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故本文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设置了一组控制试验和三组对照试验,通过数值试验手段理解湾顶和两侧陆架地形,以及陆架区域显著的峡谷地形对该区域潮汐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显示:恒河峡谷有利于减小峡谷附近的潮波振幅,但对湾顶潮差影响不大;顶部陆架宽度有助于增大潮波振幅,增大湾顶的潮差;东侧陆架有助于增强开尔文波,增大湾顶潮差,但影响不如顶部的陆架显著;西侧陆架仅对西部局地有影响,对整体同潮图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