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13篇 |
免费 | 1495篇 |
国内免费 | 26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2篇 |
大气科学 | 6040篇 |
地球物理 | 829篇 |
地质学 | 1227篇 |
海洋学 | 928篇 |
天文学 | 791篇 |
综合类 | 334篇 |
自然地理 | 6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259篇 |
2022年 | 287篇 |
2021年 | 365篇 |
2020年 | 247篇 |
2019年 | 302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209篇 |
2015年 | 293篇 |
2014年 | 505篇 |
2013年 | 397篇 |
2012年 | 423篇 |
2011年 | 420篇 |
2010年 | 463篇 |
2009年 | 517篇 |
2008年 | 514篇 |
2007年 | 478篇 |
2006年 | 443篇 |
2005年 | 411篇 |
2004年 | 345篇 |
2003年 | 385篇 |
2002年 | 415篇 |
2001年 | 412篇 |
2000年 | 296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306篇 |
1997年 | 315篇 |
1996年 | 302篇 |
1995年 | 275篇 |
1994年 | 289篇 |
1993年 | 253篇 |
1992年 | 215篇 |
1991年 | 219篇 |
1990年 | 165篇 |
1989年 | 142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193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土壤中的水改变微波的介电常数,反过来受改变的介电常数又改变着微波辐射。水中的盐的含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介电特性.当把盐水同土壤混合时,其介电特性同纯水和土壤的混合物不同.人们已开始用混合模型来描述土壤-水-空气系统。利用车载L波段和C波段微波辐射计,进行了一系列的受控条件下的现场实验,其目的是想研究出一种能够分离盐度和土壤湿度影响的数据装置.用这种数据装置估算每个变量的价值并检验拟用的混合模型。混合模型说明观测数据的趋势和取值范围;然而,盐度的观测结果同模型观测的有差异。这些差异与模型结构或现场采样有关,地表附近分布特性的变化也会引起误差。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在各个圈层循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百万年级别的CO2变化属于构造尺度,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大陆化学风化对于CO2的消耗速率;次级时间尺度为10万a及以下,大气CO2通过生物泵作用从碳源到碳汇循环往复,调节着地球上的气候环境演化.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排放的CO2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碳循环,同时也成为新的碳循环的重要制衡因素. 相似文献
106.
根据2019年1月16日发表在美国《大气科学进展》上的研究报告,自人类有记录以来,2018年地球上的海洋温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海洋已经吸收了了人类温室气体所捕获热量的90%以上,减缓了大气变暖的节奏,但却导致了地球气候许多其他不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7.
辐射沙脊主要水道的演变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西洋主槽冲深、南延,南翼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向南逼进)。有关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原因及机理虽有诸多猜想,但至今没有统一可靠的认识,这种趋势性过程的驱动力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冲淤动态研究及港口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水动力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就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 《海岸工程》2003,22(3):113-115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