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5篇
  免费   1361篇
  国内免费   2084篇
测绘学   1221篇
大气科学   735篇
地球物理   729篇
地质学   4758篇
海洋学   1169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767篇
自然地理   749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415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4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渤海湾海河口区是北京、天津二大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处,是一比较典型的海域。1972年以来曾对渤海湾进行过综合性的环境污染调查和研究,但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区特别是大沽口、北塘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甚少,尚不足以就有机污染对河口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作出科学判断。目前,有机污染已成为海河口区特别是其附近大城市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本文以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5)、溶解氧(DO)等项目作为耗氧有机物污染程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还有氮、磷、本集另有专文讨论),对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有机污染评价提供数据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2.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走滑构造带,对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NNW向NW到NWW的变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方式逐步从中生代左行走滑-左行斜向滑动过渡到早第三纪以左行斜向-倾向滑动,晚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倾滑-右行斜向滑动-右行走滑。走滑活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演变过程。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方式的演变,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逐渐向北迁移,其中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生代盆地,中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叠加盆地,中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早第三纪盆地。每个盆地都经历了拉分(伸展)裂陷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此外,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不同区段因其走向变化导致局部应力场变化,在增压弯曲部位发生会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从而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53.
众所周知,ENSO(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最强的气候信号,与 El Nino (La Nina)相应的正(负)海温距平(SSTA)主要分布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Rasmusson et al.,1982)。相对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ENSO现象,人们注意到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SLP)存在更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Trenberth et al.,1994),有人认为这与北太平洋的表层温度(SST)变化有关(Latif et al.,1994),也有人认为与热带SST的异常关系更为密切(Jacobs et al.,1994)。20世纪80年代后的ENSO事件和20世纪60,70年代有明显的差别(Wang,1995),20世纪90年后El Nino发生频数增加,并且在1997和1998年出现了20世纪最强的一次Nino事件(McPhaden,1999)。 因此,不论是作为大气年代际变化可能的一个驱动因子,还是作为年际ENSO的背景场,从整体上了解太平洋SST的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4.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东海海洋地质调査以来,在海底经常能发现河流、河口沉积物以及与水道相似的负地形、称为古河道、古三角洲或古河口等(李全兴,1990;金翔龙,1992;石斯器等,1989;秦蕴珊等、1987)第四纪气候频繁波动,造成陆架上尤其是外陆架上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频繁交替,因此有不同时期的古三角洲和古河道保留,沉溺的古河道在我国陆架海底的不少地区均有发现。由于海底沉积作用的不均衡性,埋藏较浅的沉溺河谷从地形特征上依稀可辨,埋藏较深的在海底表面则渺无踪迹,只有借助于高分辦率的地球物理测量,才能发现其踪迹。 晚更新世末期,长江、黄河是否流经东海陆架区进入冲绳海槽,虽有不少作者论述,但终因缺少系统的实测资料而未取得共识。长江、黄河在历史上每年向大海输入巨量泥沙,加快了海淤积和推进速度,但古长江三角洲也应该是体积大、构造特征明显的大型堆积体,然而至今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 作者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大面积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分析中,发现在陆架外缘坡折线附近,近海底表面处存在大面积斜层理三角洲沉积结构,这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自我国的大河(黄河/长江)从冲绳海槽入海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初步评价CHIMEHERB人工皮的治疗效果.74例,105个创面应用人工皮:供皮区47个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9±1.94d(天),油纱布对照为11.7±1.93d(P<0.01);14个浅Ⅱ°新鲜创面,70%在3~5d内逐渐干燥与创面紧密粘附,平均愈合时间为9.8±3.09d;11个存留上皮组织的削痂深Ⅱ°创面,平均5.7±1.7d干燥,平均愈合时间为10.55±3.09d,不需植自体皮;8个削痂刨面至脂肪组织或切痂创面4~9d更植自体皮,其存活率近乎100%,2个创面因残留坏死组织而失败;人工皮应用于16个自体皮间隙创面,除三个网状植皮和一个条状植皮创面失败外,所植自体皮都在人工皮下扩展融合,未观察到占位现象;对后期残余小创面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人工皮对创面愈合具有有利影响.主要适用于供皮区、浅Ⅱ°新鲜创面、深Ⅱ°脱痂和削痂后存留上皮组织较多的创面、自体皮间隙创面和后期残余小创面,不适宜于深Ⅲ°新鲜创面.  相似文献   
56.
崂山花岗岩地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崂山花岗岩地区矿泉水的特征。指出其矿泉类型为含锶、偏硅酸型,并讨论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7.
文章采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研究了大生活用海水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后 ,不同海水盐度下基质降解与需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污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 ,代谢单位重量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和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8.
本文论述了大洋底铁猛结核的再造问题,不仅从铁锰结核的天然积成和人为再造两个方面阐述了铁锰结核的再造证据,而且还提出了铁锰结核的再造设想方案,同时,对铁锰结核的再造前景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59.
卜文瑞  石学法 《海洋科学》2001,25(11):13-15
生物在大洋多金属结核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Greenslate1974年;Dugolinsky等1977年已注意到生物参与了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在大洋铁锰矿床形成过程中 ,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死亡浮游生物在下沉过程中的氧化分解为海底铁锰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是成矿金属元素向海底富集的重要机制。生物的有机分解作用不仅向海底沉积物提供大量的微量金属元素 ,从而改变沉积物及孔隙水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和浓度 ,而且改变了海底的沉积环境 ,特别是氧化还原环境 [1]。好氧和厌氧细菌的活动营造…  相似文献   
60.
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调查船,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考察时,用底栖生物拖网采获了许多水螅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其中有辫螅属(桧叶螅科)的一个种,形态特异,与该属的已知种均不相同,确认为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