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2篇
  免费   638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1179篇
地球物理   717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278篇
天文学   168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报道一种实时大视角、全景深获取水下图象的新方法。该方法试图解决在无人摇控潜器(ROV)和自治式潜器 (UUV)走航式获取水下清晰图象时 ,遇到的激光在水下传输过程中后向散射噪声问题 ,建立了一种具有宽视角、全景深性能的水下激光扫描系统。用这种方法和系统在空气中和水中做了大量的实验 ,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和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对发生在闽南的一次台风尾流暴雨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暴雨过程由两阶段暴雨组成 :第一阶段暴雨是由海上形成的中尺度气旋造成的 ;第二阶段暴雨是由切变线上的强辐合及切变线上形成的边界层中尺度气旋造成的。暴雨雨带的形成主要与“逆风区”、气流辐合、边界层急流、切变、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03.
水下声传输数据通讯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水下声传输数据通讯的原理、功能作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4.
为了克服SAR多普勒质心频移法反演海面流场时风场贡献去除困难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基于M4S模型的弦截下山法,利用其迭代计算局部区域的海面流场;然后估算整幅SAR图像中风场对多普勒速度的风贡献因子$\gamma $;最后去除风场对多普勒速度的贡献。将该算法用于Radarsat-2数据反演海面径向流速,并利用匹配的实测数据验证反演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弦截下山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较高的收敛速度,而且对本文中使用的两景SAR数据,反演的海面径向流速偏差分别为0.04 m/s和0.15 m/s。  相似文献   
105.
基于2018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莱州湾西岸连续站观测数据,本文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希尔伯特−黄变换和小波分析法对底层单宽输沙率的小尺度特征做分析,并针对观测期间出现的大风天气对泥沙输运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单宽输沙率在观测时间段内具有高频、潮周期、低频以及长周期尺度变化特征,周期尺度从小到大。其中高频和潮周期分量方差贡献率及所含能量最高,对输沙率的影响最强。边际谱显示东西方向输沙率的显著周期为13.3 h,南北方向大于11 h的周期较为显著。观测期间底层净泥沙通量分别为东向305.77 kg/m、南向597.25 kg/m,余流分量贡献最大,低频和高频分量贡献最小。上强迫风场主要在风速衰减期通过湍流和波浪影响输沙速率的时频分布,使其低频变化显著增强的同时,产生1 h周期左右的高频波动。交叉小波分析显示,风速和单宽输沙率在低频波段上相干性较强,且单宽输沙率会滞后风速1/4至1/2个周期。另外,风浪会增强泥沙输运的涨落潮不对称性,进而增加潮周期分量上的泥沙净输运。  相似文献   
106.
针对ADCP海上标校问题,深入分析多普勒流速测量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一种海上标校方法,方法首先利用20 n mile长测线计算安装偏角与振幅因子,然后利用“4”字线内符合试验与外符合试验验证校准数据的准确性。多次海上试验表明,该方法标校精度高、作业流程简单,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依托大量工作经验并结合理论分析,给出一种ADCP平均时间、盐度、声速的参数设置,并通过海上试验验证了任何深度的水平流速计算都只需要换能器处声速值的结论,为ADCP的实际使用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为准确建立海底地声模型,本文探讨地声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结构。通过样品实验室测量,分析南海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密度、孔隙度与声速随着埋深变化的关系,得出海底实际存在的低声速表面–声速缓慢变化类型、低声速表面–声速增大类型、高声速表面–声速缓慢变化类型和高声速表面–声速增大类型4种典型地声结构;对比钻探测量,分析黄海海底沉积物的密度、孔隙度与声速随埋深变化关系,得出海底地声模型分层特征与地声结构组合特征。研究表明,地声模型可以归结为4种基本地声结构的组合,通过与底层海水声速、同层内声速剖面以及与上层海底沉积物下表面声速的比较,可以建立各种海底地声模型;基于实验室测量法建立的地声模型可以作为参考地声模型,但需要考虑实际海底温度和压力梯度以及海底沉积物的频散特性等,借助于声速比校正法和频散性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及修正。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对苏北废黄河口25 h三船同步声学多普勒测流仪(ADP)测流和悬浮体观测资料,研究了向上分量流速对悬浮泥沙扩散和输运的影响。ADP测量不仅提供水平方向的流分量,还提供垂向的流分量,各分量帮助了解底层悬浮泥沙与海底的沉积物的交换和向上扩散。向上流分量比水平方向的流分量小,值在5 cm/s以内,但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随涨潮、落潮发生变化。本地区潮周期内悬浮泥沙的变化与潮流相位变化密切,沙峰出现在涨急或落急之后,3个站在潮周期内都出现4个沙峰。但是,各站悬沙的再悬浮是不同的。分析显示,10 m水深处,底层存在较强的再悬浮和再沉积,存在向上和向下的流;而在水深15~17 m处,底部、下部主要是向上的分量,只有上部存在向下分量,因此较深处可能较少发生沉积。  相似文献   
109.
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元素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海湾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径小于0.063mm的悬移组分进行16种元素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特征及分布规律。元素平均丰度与黄土及渤海泥质沉积物基本一致,说明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物源主要与黄河源区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关。研究区16种元素可分为两类,I类是Sc、Co、Fe、V、Al、Ca、Mg、Th、U、Cr;II类是Zr、Hf、Ba、Na、Sr、K。同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似,呈现正相关性;异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反且呈负相关性。研究区主要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两区基本以北纬39°05′线为界,I区位于南部和中部,以高Sc、Co、V、Th、U、Cr、Fe、Al、Mg、Ca等I类元素为特征;而II区位于北部,以高Zr、Hf、Ba、Sr、Na、K等II类元素为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元素特征及分区,可能与研究区内不同季节沿岸环流方向改变,进而导致不同物源母质沉积物输运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0.
近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715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听取了由陶春辉研究员代表成果完成单位所作的技术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并审阅了查新报告、应用证明等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