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66篇 |
免费 | 1653篇 |
国内免费 | 5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8篇 |
大气科学 | 343篇 |
地球物理 | 2525篇 |
地质学 | 2834篇 |
海洋学 | 307篇 |
天文学 | 75篇 |
综合类 | 466篇 |
自然地理 | 4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36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281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79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187篇 |
2015年 | 190篇 |
2014年 | 340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329篇 |
2010年 | 278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201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200篇 |
2000年 | 184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152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161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152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5篇 |
194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楚科奇海盆M04柱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采自楚科奇海盆的M04柱进行粒度、冰筏碎屑、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盆晚更新世MIS4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MIS4期以来,楚科奇海盆M04柱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冰期沉积物粒度分布以双峰态为主,由洋流搬运和海冰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高、高岭石含量低;间冰期沉积物具有三峰态粒度分布特征,由海冰搬运、洋流搬运和冰山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低、高岭石含量高。通过M04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冰洋边缘海盆的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楚科奇海盆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温暖的间冰期受波弗特涡流驱动,波弗特海为研究区的物源输入提供了主要贡献;寒冷的冰期表层环流呈反向输运,细颗粒物源碎屑以东西伯利亚海的输入为主。 相似文献
192.
采用文件映射降低大数据量探地雷达(GPR)数据显示对计算机内存的需求,同时使GPR数据可以当作一维数组进行数据处理,方便对数据的随机、实时访问;应用直接写位图、视区分割的成图方案,实现对GPR数据的实时显示;通过位图调色板实现GPR数据调色板,灵活应用该技术可使本来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大量运算的算法通过调整调色板实现,提高了GPR数据处理的速度。 相似文献
193.
194.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5.
本文采用蚀源区判别图解QFL和QpLsLv、微量元素图解Th -Co -Zr/10、常量元素图解K2O/Na2O -SiO2 和野外地质实测剖面等方法 ,对比如、措勤地体的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并证实了在T3-J1 以前比如地体位于措勤地体的北部 :J2 -3 时随着班—恕缝合带的拉张 ,比如地体开始右旋向东滑动 :一直延续到J3-K1 时 ,班—怒缝合带闭合 ,比如地体才就位于目前位置。最后应用1/ZTR指数推测了比如地体在J2 -3 时滑移点的大致位置 (E90°49,N31°34)。 相似文献
196.
197.
研究分析了静海地磁台2002~2006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L 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静海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和阈值判据.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
周裕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24(2):194-199
1后贝加尔地区 后贝加尔地区是中亚活动带北支的一部分.依Г.B.Адeкcaндров(1975)等人的研究,它有如下特点:(1)处于内陆--分布在两个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中国地台)之间;(2)位于两个全球构造--近东西向的中亚构造和近南北向的太平洋构造--的衔接点附近;(3)从晚元古宙到新生代无典型的地台环境;(4)显生宙历史中旋回性和方向性复杂地、辩证地结合;(5)晚元古宙和中生代历史特殊,不能纳入地槽区或地台区的经典图式.这是一个地洼区.在俄罗斯,本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是创立活化学说的样板,并且正是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形成了后贝加尔的基本矿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