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1011篇
海洋学   86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陶然  曾允孚 《沉积学报》1995,13(1):18-26
根据旋回特征可把西藏南部的中白垩纪地层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旋回主要是大套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交替,以及生物种类的变化,表现了当时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第二级旋回代表了古生产率和氧化还原的韵律性变化,通过对CaCO3含量的AR-FFT处理得出的周期(ZMa)与Berger等人所计算的理论周期基本相符。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旋回根本原因是因轨道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古环流改变所造成,如地中海型环流与河口型环流的互换,必将导致古生产率以及海洋水体性质的改变。第三级旋回表现为层偶的变化,如泥岩与灰岩互层以及黑色页岩与灰岩互层,在本区主要有三个周期:4.3、5.2和9.2万年,它们分别相当于斜率(ε)和偏心率(C)的理论周期值,旋回的周期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引起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发生周期性变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轨道参数的改变而引起,因此,这种族回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第四级旋回是由于海水里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纹层状层理。  相似文献   
102.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103.
本溪北台铁矿为产于太古宙鞍山群中的BIF.矿体形态、产状均甚复杂.构造解析表明,这种复杂性是由于经受了至少三期构造变形所引起的.本文在详细剖析各期构造变形及其对铁矿体的控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深部找矿方向,已得到实践验证,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4.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向晚期100 ka周期为主的"转型", 证明两者之间有一个长达近300 ka的过渡期, "中更新世革命"并非一次简单的突变. 而且在100 ka的冰期旋回中, 低纬区热带表层水的变化在先, 高纬区冰盖的反应在后. 对比表明, 北半球冰盖增大、冰期延长的原因不在冰盖本身, 而在北半球高纬区之外.  相似文献   
105.
黑龙江鸡东盆地是受古、新近纪敦密断裂带作用而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依据该盆地91-205钻孔永庆组的岩性变化特点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识别和阐述了中中新世湖盆发育的3个阶段,即早期湖泊形成发展阶段、中期湖泊扩张最大阶段和晚期湖泊收缩衰退阶段,并揭示湖泊阶段性发展的旋回性特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湖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古植被面貌,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结果表明植被经历了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含亚高山针叶树种的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阶段,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泊的演变和植被更替存在着潜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6.
测井曲线在地层基准面旋回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视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周期性对渤南海油田沙三段中上部地层进行地层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对比后发现:该旋回界面与地层基准面由上升到下降期间可容纳空间单向增加的极限位置基本一致;地层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与测井分析结合可以进行储层。特别是高渗透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107.
周勇  李东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3):144-149
通过辽北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研究,提出泉头组沉积层序划分方案:划分为2个层序,11个旋回层序,20个基本层序;总结了层序划分的4种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识别出3种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体系、浅湖相沉积体系、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8.
从随机动力系统角度,在厘米级的岩性变化尺度上,定量分析了鄂东二叠系大隆组顶部和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行为及动力学特征.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二叠系大隆组顶部的沉积过程为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弱,岩性变化处于随机状态;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过程为非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渐强,岩性变化处于有序状态.在沉积旋回的跃迁方式上,前者表现为混沌,后者则具有周期特征.两者的沉积过程虽连续,动力学性质却截然不同.故古-中生代之交的这一沉积界线也是一个动力学意义上的突变界线,是地质环境经连续变化达到临界状态后发生突变的一种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09.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   总被引:47,自引:13,他引:47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矿年龄:一是是加里东期(相当于加里东造山晚期);二是晚华力西-印支期(处于该造山旋回晚期)。前期为性地中地壳顶部-上地壳底部的金矿化,后期则形成于较浅层次(1.2-5.7km)的金矿体侵位自区域北部向南部,矿床元素组合由Au-As向Au-Sb转化,金矿成矿年龄由老变新,成矿深度相应变浅。研究认为,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和大型剪切等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进入到矿床或矿体构造后,由于构造性质转换,物理化学条件亦随之改变,含金流体沉淀,形成金矿体。这些金矿形成于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空间、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0.
萨拉乌苏河流域150 ka BP以来的粒度旋回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150kaBP以来古流动砂丘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在粒度上具有多次显著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D亦随之响应为多波动峰谷交替的态势,同时,粒度特征值-φ5、φ16φ、φ25、φ50、φ84、φ9相应地表现为非常有节奏地跳动,据此,将米浪沟湾剖面划分为27个粒度粗细沉积旋回,并认为其是150kaBP以来在东亚冬夏古代季风交替影响下沙漠演变的一个颇为完整的气候-地质过程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