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32篇 |
免费 | 4418篇 |
国内免费 | 26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01篇 |
大气科学 | 1476篇 |
地球物理 | 3241篇 |
地质学 | 9492篇 |
海洋学 | 1801篇 |
天文学 | 172篇 |
综合类 | 972篇 |
自然地理 | 91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359篇 |
2023年 | 624篇 |
2022年 | 700篇 |
2021年 | 714篇 |
2020年 | 672篇 |
2019年 | 744篇 |
2018年 | 551篇 |
2017年 | 542篇 |
2016年 | 586篇 |
2015年 | 644篇 |
2014年 | 890篇 |
2013年 | 771篇 |
2012年 | 836篇 |
2011年 | 800篇 |
2010年 | 755篇 |
2009年 | 732篇 |
2008年 | 719篇 |
2007年 | 677篇 |
2006年 | 663篇 |
2005年 | 519篇 |
2004年 | 547篇 |
2003年 | 514篇 |
2002年 | 498篇 |
2001年 | 515篇 |
2000年 | 401篇 |
1999年 | 385篇 |
1998年 | 473篇 |
1997年 | 472篇 |
1996年 | 434篇 |
1995年 | 430篇 |
1994年 | 367篇 |
1993年 | 336篇 |
1992年 | 333篇 |
1991年 | 328篇 |
1990年 | 368篇 |
1989年 | 332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15篇 |
1975年 | 12篇 |
1959年 | 12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本文以某工程为例,介绍了直达波法测定整板基础砼强度的技术方法;其结果可避免以往回弹法测量结果离散度较大而引起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3.
高速的城市扩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无比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建立城市扩展预测模型对城市空间扩展预测有着实际的意义。本文主要是根据射线预测法的相关理论,使用Map Basic编程和Map Info软件进行相关操作,对济南市进行城市空间扩展预测并对预测进行分析,验证射线预测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4.
平流层下部20 km高度附近的大气层在特定季节存在下层西风(东风)折转为上层东风(西风),且南北风分量很小的自然现象,这种纬向风的转换层称为平流层准零风层。平流层准零风层的低风速和风向变化的特点使其成为部署平流层飞艇和高空气球等弱动力或无动力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理想环境。针对国内外平流层准零风层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平流层准零风层在北半球、中国及重点区域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系统分析了热成风原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行星波涡动通量输送、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等因素对平流层准零风层形成的影响机理和特征;对比分析了MST雷达、激光雷达、探空火箭及高空气球等探测方法在平流层准零风层探测中的优缺点和部分探测事实;归纳总结了中层大气模式和数值天气模式在平流层准零风层预报中的优缺点,明确利用数值天气模式是当前开展平流层准零风层预报与气象保障的主要途径,平流层准零风层底高、厚度等诊断方案是定量化研究平流层准零风层精细结构及演变的基础;总结了基于平流层准零风层利用的飞行器工作原理;最后对未来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展平流层准零风层研究进展回顾,对今后深入研究平流层准零风层以及平流层低... 相似文献
115.
116.
分析了激光干涉校准的基本原理,应用绝对校准法开展强震动加速度计的相位测试,通过振动校准试验,在振动台与强震动加速度计的记录输出波形中找出振幅变化趋势,以叠加两个波形的延时对比推断出强震动加速度计的相位差。实例证明,绝对校准可为标准强震动加速度计的性能校准奠定高精度基础。 相似文献
117.
118.
119.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就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测试的适用范围以及给出的定性及定量参数、滤波对测试波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求促进反射波法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