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20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象山港潮滩坡度对潮动力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属于狭长型半封闭港湾,湾内分布有大面积潮滩。多年以来象山港内实施了大量海岸工程及养殖工程,湾内潮滩坡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非结构网格和有限体积数值模式(FVCOM)建立象山港三维潮动力模型,研究湾内不同区域潮滩坡度变化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潮滩坡度下降将增大湾内纳潮量,进而增大M2分潮振幅和迟角,反之则反。铁港潮滩坡度的减小(增大),将改变底部耗散项,进而增大(减小)M4分潮振幅。由于M2和M4分潮的振幅在湾顶较大,所以湾顶(铁港)潮滩坡度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明显大于侧岸(西沪港)。西沪港潮滩坡度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是局部的。铁港、西沪港潮滩坡度对湾内潮汐不对称、余流及潮能影响显著。铁港潮滩坡度的改变均会减弱湾内落潮占优程度。西沪港区域潮滩坡度的减小将减弱湾内落潮占优趋势,反之则反。铁港和西沪港潮滩坡度的减小,将增大余流大小及潮能密度,进而潮能耗散增大,反之则反。研究结果对河口海岸潮滩区域的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2.
王允  刘忠波  吕林 《海洋通报》2016,35(3):286-293
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一维数值模型,时间步进上采用三阶预报、四阶校正格式。在验证数值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坡度、水深和波高对孤立波分裂位置、主峰和次峰波高大小的影响,证明了孤立波的分裂与非线性特征有关。坡度缓,非线性演化的时间长,孤立波更易分裂,但坡度变缓不会明显增强波浪非线性特征,从而对主、次峰波高影响不大;入射波高大、水深浅(深水水深或浅水水深)的孤立波非线性特征更强,波形更尖锐,孤立波更易发生分裂,且主、次峰波高也越大。  相似文献   
543.
544.
根据2007—2019年湖北省地闪监测数据、地表覆盖数据以及数字地形高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地表覆盖类型、海拔、坡向、坡度4类地形信息数据与闪电频数、正闪比例、地闪回击强度、地闪回击陡度等雷电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建成区单位面积闪电频数和小幅值地闪比例较高,分别为87.1 次/km2和8.6%;②耕地区和水域区地闪回击陡度值较高;③湖北省地闪回击主要集中在海拔0~700 m、坡度0.5°~35°,地闪回击密度随海拔增加呈减少趋势,地闪回击强度平均值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地闪回击陡度平均值随海拔增加而减少;④坡向朝南或朝东地闪回击密度较高,坡向朝南或朝北地闪回击强度平均值较高;⑤不同坡度区间和海拔区间雷电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45.
人口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数据精度和质量的提升,基于公里网格统计单元宏观分析该问题已具可行性。论文以公里网格为统计单元,结合WorldPop数据集和SRTMGL1数据集,分析了2000—202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在地形因子(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人口空间化数据集、DEM数据源以及网格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数量分布呈现强烈且持续小幅增强的低地形指向性,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人口分布半数平衡点在2000年分别为95.6 m、50.7 m和3.01°,到2020年下降至77.0 m、46.8 m和2.88°。(2)相对土地面积分布,人口数量分布呈现范围稳定且强度持续小幅增大的低地形优势性,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人口主体优势分布上界分别较稳定地位于520 m、137 m和6.84°附近,人口主体优势率分别上升了0.011、0.026和0.038。(3)除DEM数据源差异对人口数量的起伏度分布和坡度分布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各项数据差异并未产生明显影响。研究可为宏观理解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提供新的...  相似文献   
546.
新疆阿希金矿自20世纪90年代投产至今,地表矿、浅部矿已开采殆尽。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提取控矿因素并进行成矿预测是发现深部隐伏矿体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阿希金地质体三维建模,采用距离场分析、地质界面坡度分析以及地质界面趋势-起伏分析方法,提取了控矿主断裂面距离场、主断裂面坡度、主断裂面趋势-起伏、管道相距离场、管道相趋势-起伏5个控矿因素,并通过散点图对矿化指标与控矿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因素的矿化富集空间,提取出成矿有利部位。分析结果可为阿希金矿的深部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提供成矿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