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90篇 |
免费 | 1889篇 |
国内免费 | 28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58篇 |
大气科学 | 294篇 |
地球物理 | 3479篇 |
地质学 | 8275篇 |
海洋学 | 594篇 |
天文学 | 498篇 |
综合类 | 1314篇 |
自然地理 | 6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391篇 |
2022年 | 552篇 |
2021年 | 606篇 |
2020年 | 453篇 |
2019年 | 531篇 |
2018年 | 335篇 |
2017年 | 369篇 |
2016年 | 395篇 |
2015年 | 421篇 |
2014年 | 789篇 |
2013年 | 569篇 |
2012年 | 814篇 |
2011年 | 768篇 |
2010年 | 695篇 |
2009年 | 778篇 |
2008年 | 667篇 |
2007年 | 596篇 |
2006年 | 603篇 |
2005年 | 588篇 |
2004年 | 476篇 |
2003年 | 478篇 |
2002年 | 452篇 |
2001年 | 427篇 |
2000年 | 342篇 |
1999年 | 317篇 |
1998年 | 303篇 |
1997年 | 360篇 |
1996年 | 327篇 |
1995年 | 344篇 |
1994年 | 315篇 |
1993年 | 299篇 |
1992年 | 306篇 |
1991年 | 197篇 |
1990年 | 179篇 |
1989年 | 159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13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4篇 |
1975年 | 12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8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提升大地测量学科在服务人类社会活动方面的能力,应集成包括地球重力场在内的,实现模型与观测资料融合的地球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球系统仿真和预测的效益,极大地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增强领域服务能力。顾及地球六边形网格体系在地球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在实现地球重力场建模、数据处理、多源数据融合中的自身优势,本文总结了传统地理网格系统下地球重力场求解的局限性及球面六边形网格在重力场求解中的优势和潜力。六边形网格体系下的地球重力场研究,将会对地球重力场求解效率和精度的提升、多地球系统模型之间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针对城市道路网变形监测存在的高分辨率影像获取难、道路人工提取效率低、传统变形监测工作量大等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Deep-ResUnet和PS-InSAR的城市道路网形变监测方法。主要思路为:首先对目标区的哨兵-1A(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伪彩色变换建立道路数据集;然后训练深度残差网络(Deep-ResUnet)模型并对道路网栅格进行提取;最后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获取PS点形变信息与道路网栅格融合。研究结果表明,Sentinel-1A影像经过伪彩色处理后,能提高城市道路网提取的完整性,交并比提高6%~9%,道路提取精度平均提高10%左右,得到的城市道路网形变信息专题图能为城市道路变形监测和健康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选取不同数量的IGS站,分别利用GPS和GPS+GLONASS观测数据计算ERP参数,并将结果和IGS公布值进行比较,分析测站数量增加和加入GLONASS观测数据对解算ERP参数的影响。此外,还利用GLO-NASS卫星的全部卫星激光测距(SLR)数据进行ERP参数解算,并将SLR结果和GNSS解算结果联合计算ERP,结果表明,联合SLR可改善GNSS数据解算ERP参数及高频ERP参数的系统性误差影响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基于SAR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入研究干涉点目标的相位模型,提出基于空间搜索的邻近点目标干涉相位差解缠方法,用以计算点目标的地形残差和线性形变,以及分离点目标大气延迟相位和非线性形变相位的时空域滤波方法,解决干涉点目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最后,以苏州地区地表沉降监测为应用试验,利用形成的SAR干涉点目标形变信息提取技术,获取苏州市区1992-2002年间的地表沉降信息.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记录保持比较好的一致性,证明SAR干涉点目标技术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的实用化技术.Abstract: 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 (IPTA) is one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radar interferometric processing. It is achieved by analysis of the interferometric phases of some individual point targets, which are discrete and present temporarily stable back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long temporal series of interferometric SAR im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ferometric phase model of point targets, and then addresses two key issues within IPTA process. Firstly, a spatial sear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unwrap the interferometric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point targets. The height residual error and linear deformation rate of each point target can then be calculated, when a global reference point with known height correction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is chosen. Secondly, a spatial-temporal filtering scheme is proposed to further separate the atmosphere phase and nonlinear deformation phase from the residual interferometric phase. Finally, an experiment of the developed IPTA methodology is conducted over Suzhou urban area. Totally 38 ERS-1/2 SAR scen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over 3 546 point targets in the time span of 1992-2002 are generated. The IPTA-derivecl deformation shows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ublished result,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IPTA technique can be developed into an operational tool to map the ground subsidence over urban area.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