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28篇 |
免费 | 2242篇 |
国内免费 | 2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7篇 |
大气科学 | 1109篇 |
地球物理 | 984篇 |
地质学 | 10564篇 |
海洋学 | 1083篇 |
天文学 | 64篇 |
综合类 | 622篇 |
自然地理 | 3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66篇 |
2022年 | 354篇 |
2021年 | 404篇 |
2020年 | 365篇 |
2019年 | 380篇 |
2018年 | 281篇 |
2017年 | 300篇 |
2016年 | 337篇 |
2015年 | 399篇 |
2014年 | 661篇 |
2013年 | 482篇 |
2012年 | 564篇 |
2011年 | 589篇 |
2010年 | 521篇 |
2009年 | 547篇 |
2008年 | 584篇 |
2007年 | 504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485篇 |
2004年 | 467篇 |
2003年 | 413篇 |
2002年 | 436篇 |
2001年 | 423篇 |
2000年 | 451篇 |
1999年 | 510篇 |
1998年 | 422篇 |
1997年 | 446篇 |
1996年 | 469篇 |
1995年 | 435篇 |
1994年 | 439篇 |
1993年 | 320篇 |
1992年 | 339篇 |
1991年 | 312篇 |
1990年 | 248篇 |
1989年 | 204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5篇 |
1965年 | 10篇 |
1958年 | 5篇 |
1948年 | 7篇 |
1945年 | 5篇 |
1944年 | 5篇 |
1943年 | 8篇 |
1941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北皂煤矿下组煤构造类比分析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构造类比的方法,利用上组煤开采揭露资料对下组煤构造进行预测的技术思路,以解决下组煤构造不清的问题.应用该方法对北皂煤矿下组煤构造进行了预测,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3.
54.
为了系统研究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过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特征,文章采用流径和逾渗综合方法进行油气运聚模拟分析。该方法基于断裂-砂体输导格架来开展油气运聚模拟,首先通过断层的分级、分期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形成了断层开启性判别标准,进而建立断层输导格架模型;综合使用压实曲线和孔渗关系,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砂体输导格架模型。在断裂-砂体输导格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运聚模拟,模拟结果与现有的油气藏吻合较好,表明流径与逾渗综合法是一种模拟研究区目的层油气运聚过程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模拟结果,明确了主要目的层的潜力区域,对研究区碎屑岩的勘探部署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5.
从以往的资料看出,太阳系天体中不体观测对象对天球参考架零点改正的权重是不同的,以不同的小行星为观测对象,其零点改正的结果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轨道根数是不相同,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轨道的小行星在测定E和D改正时最或然值的偏差量以及必须满足的观测条件。 相似文献
56.
地层塌陷和沉降引发的埋地管道事故频发,亟需开展不同沉降作用下力学响应试验研究。针对地层塌陷和沉降作用下油气埋地管道的管周应变、土压力和土体变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地层塌陷和沉降过程中,受管顶土拱效应影响,管道应变及土压力随塌陷区扩展先增大后减小,随沉降区扩展而增大,塌陷和沉降区内,管道沿轴向呈两端凸起、中间下凹的“马鞍形”;管道变形受沉降影响更为显著,当塌陷和沉降量均为50 mm时,与地层塌陷相比,管道在沉降过程中顶部、底部和中部的最大应变值分别增加了18.8%、249%和273%;对比管周土压力增大和减小区域的面积之比λ可知,地层沉降较塌陷λ提高了78%,因此,管道在地层沉降过程中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基于修正Marston土压力计算模型,提出了地层沉降过程中管顶竖向土压力计算方法,并采用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7.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8.
鞍山地区东鞍山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鞍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辽宁省,区内保留有3.8~2.5Ga连续的地质记录。对位于鞍山市南侧的东鞍山花岗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白云母Ar-Ar同位素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SHRIMP测年结果为3004±7Ma,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Ar-Ar测年结果为2545±16Ma,代表岩石受到构造热事件扰动的时间。岩体地化特征为富硅(Si O2=72.95%~75.37%,平均值为74.18%)、富碱(K2O+Na2O=7.05%~8.45%)、富铝(Al2O3=12.95%~15.44%),低钙(Ca O=0.13%~0.66%)。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曲线呈明显的右倾趋势,且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在微量元素洋中脊玄武岩标准化蛛网图上可以看出,东鞍山花岗岩强烈亏损Nb、P、Sr、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Nd和高场强元素Th、U。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鞍山花岗岩岩浆来源为壳源,残留相可能由石榴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组成。将鞍山-本溪地区3个3.0Ga花岗岩(东鞍山花岗岩岩体、铁架山二长花岗岩岩体以及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三者的地球化学存在较大差异,为三个独立的岩体。三个岩体最初可能发育在一个陆块之上,然后在25.5亿年左右分离开来,最后在25亿年左右再次拼贴到一起。 相似文献
59.
杨山群的构造特征及对北淮阳区构造演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淮阳豫皖交界地区发育有一套含有煤线的杨山群,研究表明杨山群发育两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D1)为北西西向褶皱及伴生的塑冲断层,第二期变形(D2)为北西西向的脆性断层,研究区佛子岭群发育三期构造变形,不同与前人认识,扬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与佛子 岭群第二期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不是同一期构造变形的产物,这一新的认识可能预示着在晚古生代时本区北部还有一次重要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