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527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利用芳烃参数研究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红磊  张敏  姜连  程熊 《沉积学报》2016,34(1):191-199
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存在较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对重排藿烷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标组成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芳烃参数对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显示,高重排藿烷与陆源高等植物生源关系密切,主要在弱氧化沉积环境下演化形成。具有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C30*/C30H>0.2、C30E/C30H>0.1)的烃源岩二环+三环芳烃相对含量一般大于50%,四环、五环芳烃含量相对较低,普遍低于35%,未见芳香甾萜类,研究认为其生源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甲基菲指数MPI1、MPI2和甲基菲比值F1研究结果显示,Pr/Ph>1的弱氧化环境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进入成熟阶段后开始大量形成,并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Pr/Ph<1还原环境下的烃源岩重排藿烷丰度相对较低,但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仍有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三芴系列化合物参数表明,沉积环境的弱氧化性质对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沼泽相沉积环境最有利于重排藿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12.
为探讨夜光藻赤潮爆发时期,珠江口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与释放特征及其对水体和沉积物中叶绿素Chl-a、脱镁叶绿酸Pha-a分布的影响,于2015年1月对珠江口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发现,在赤潮爆发期间水体中的NO3-N、NH4-N含量较高,占DIN的比例分别为59%、32.8%。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均高于底层,这是因为表层水体主要受陆源污染,营养物质含量较高,而在底层水体中,由于赤潮中后期浮游生物沉降到底层,消耗了底层的营养物质,使其浓度低于表层。PO4-P和Si O3-Si的分布特点与前者相似,其平均值分别为0.019 mg/L、0.74 mg/L。与此同时,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向水体中释放,促进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为夜光藻赤潮的爆发提供丰富饵料。此外,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沉积物/水界面之间的NH4-N、Si O3-Si扩散通量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此时沉积物起到了污染源的作用。沉积物中叶绿素Chl-a和脱镁叶绿酸Pha-a的含量均较高,尤其在赤潮污染严重海域含量分别高达1.16和3.2μg/g,并且Pha-a的含量与水柱总Chl-a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这是因为赤潮期间衰老或死亡的浮游植物及夜光藻沉降到表层沉积物所致。因此,赤潮的爆发可显著提升底栖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713.
何大双  侯读杰  黄海平 《沉积学报》2018,36(5):1049-1058
通过对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以探讨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沼泽的物源输入特征,以及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内在成因关系,从而揭示研究区泥炭记录的生物信息和植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Mildred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均以高分子量C23~C33为主,呈后峰型分布,奇碳优势明显,物源以原地堆积的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少量苔藓类、水生植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正构烷烃指标,Mildred泥炭分子指示物源输入具有分段性,上段(地表至-17 cm)成炭植物以锈色泥炭藓为主,中段(-17 cm至-41 cm)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木质树根、杜鹃花科、黑云杉和莎草科等,下段(-41 cm至底部)莎草科类富集,少量松柏、杜鹃花科等木质植物发育。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分布极具相似性,同奇碳数正构烷烃与正烷酮极高的相关性论证了两者的内在成因联系。泥炭中正烷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剖面上部锈色泥炭藓的富集对正烷酮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结合FT-MS资料,脂肪酸的微生物β-氧化和脱羧基作用是形成正烷酮的另一种有效路径,但不是主要的成因路径。  相似文献   
714.
当前土壤中硫元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是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燃烧法,上述两种方法分析速度慢,对高、低含量样品的分析精度较差,难以满足大批量样品快速、准确分析的要求。为提高分析速度和结果的准确度,本文建立了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四酸)溶解土壤样品,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硫的方法。通过考察王水消解、王水水浴消解和四酸消解的溶样效果,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四酸能更好地溶解土壤样品中的硫。方法检出限为10μg/g,测量范围为33.3~50000μg/g,相对标准偏差为0.47%~4.05%。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已经过数千件实际样品验证,在不增加分析成本的情况下,一份溶液还可以同时测定钾钠钙镁铁锰铍锂镧铈钪钒钴镍钛等元素,适合在地质行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15.
酸解烃是油气化探方法中准确度相对较高的一项指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入研究酸解气有助于对其机理的进一步解释,并且有利于开发新的分析指标。本文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油气化探样品经盐酸分解后所得气体中烃类组分与非烃气体组分的含量,发现了酸解气中甲烷与氢气的含量具有正相关性。进而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样品的元素和矿物组成、样品再粉碎分析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包裹体成分等实验,获得以下结论:(1)酸解气中的甲烷和氢气含量与样品元素组成无关,与碳酸盐矿物正相关,其含量可以反映深部油气的情况;(2)两种气体并不是以物理吸附形式存在于样品中,而是存在于更小的空间内,证明了酸解烃分析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3)获得了甲烷和氢气同时存在于包裹体的直接证据,由此推测这两种气体可能具有同源性。由于甲烷和氢气含量相关性的存在,酸解脱气中氢气的含量测定有望成为油气化探的新指标,应用于油气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716.
根据亚钛还原钒酸铵滴定法的测定原理,对样品溶样、过滤洗涤、还原氧化、滴定等操作方法做了改进。磷酸-盐酸-过氧化氢混合酸低温溶解样品,离心分离过滤,亚钛还原UO22+,过量亚钛用次溴酸钠氧化,尿素亚硝酸钠混合液进一步氧化未被次溴酸钠氧化的微量低价杂质。在小体积(10 mL)范围内,用低浓度钒酸铵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操作测定微量铀,滴定终点清晰,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05%~0.07%,方法测定下限为0.001%,适于矿石和矿渣中0.001%~0.01%铀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能满足生产和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717.
日本的空气污染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代。在工业化的口号下,日本很多行业都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引进了当时世界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车与锅炉,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前进步伐。同时,日本也是一个盛产煤炭的国家,从江户时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的煤炭需求节节提高,到了近代,这个需求呈几何状地爆发性增长。因此,当时的工业城市如神奈川、千叶以及大阪、神户周边都是黑烟滚滚。虽  相似文献   
718.
采用酸渍的方法制备鲢鱼鱼糜凝胶, 研究醋酸、柠檬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的浓度对酸渍鱼糜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 醋酸浸渍制备的鱼糜凝胶其TPA参数最高, 甚至超过传统的加热鱼糜凝胶。其中利用3%醋酸制备的鱼糜凝胶pH为4.3, 色泽比加热鱼糜凝胶白, 但持水性能较差。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 制备的酸渍鱼糜凝胶的主要蛋白组分与加热鱼糜凝胶类似。酸渍鱼糜凝胶经体外模拟胃肠液二相消化后, 发现90%以上的蛋白可以被消化。本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酸渍方法可以制备新型的淡水鱼糜制品。  相似文献   
719.
对锌精矿氧压酸浸渣中硫的回收进行了研究,选择不燃不爆的有机试剂A作萃硫剂,在加热条件下,浸渣中的硫溶解于有机试剂A中,冷却后析出单质硫。当液固比为8∶1,≥110℃加热6~8min,硫回收率达98.5%,纯度>99.5%。  相似文献   
720.
尾矿酸浸液制备氢氧化铁过程中施威特曼石的形成与转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尾矿酸浸液在制备氢氧化铁的过程中,由于逐渐滴加碱液正好形成了pH值为2.8~3.8的高SO2-4、高Fe环境,因而生成了施威特曼石.施威特曼石是一种亚稳定矿物,随着时间的延长和体系状态改变,它可以转变为更稳定的针铁矿(氢氧化铁).考查了pH值、温度及时间对施威特曼石相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条件下,在pH值为12的碱溶液中转化36 h,施威特曼石可完全转变为Fe(OH)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