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甲藻甾烷、4-甲基甾烷、24-降胆甾烷及C28甾烷等常被作为沟鞭藻和硅藻的生 物标志,所以它们在中生代以来的地层中常常具有很高的浓度.然而,这些公认具有特 殊结构和局限生源的化合物却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震旦系含较高有机质丰度的岩石 抽提物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异常高的浓度.这种结果意味着某些浮游藻如沟鞭藻和硅 藻可能具有更古老的前驱种属,在塔里木盆地和4井及肖尔布拉克剖面寒武系地层中 观察到的一些异常的藻化石,为这种推测提供了可能的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72.
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藿烷的定量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选择合适的分析条件,建立了石油地质样品饱和烃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藿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新方法.新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对甾烷、藿烷的有效分离,实现了甾烷、藿烷的色谱方法定量分析.12个标准物质在GC×GC-FID上定量分析结果与原始数据的相对偏差小于5%,7次重复对甾烷、藿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方法与传统的色谱-质谱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标样易于选用、分离度高、无共馏化合物和无相同特征离子峰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73.
沉积有机质中通常可检测到C21(孕甾烷)、C22(升孕甾烷)和C27~C29甾烷,但C19、C20和C23~C26甾烷并不常见。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黑色页岩中检出了完整的C19~C29甾烷系列和25 降藿烷系列。如此完整且丰度较高的此类化合物,尚无文献报道。这一新的资料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油气地球化学信息。初步认为这2个系列的化合物指示:其古环境为干旱和咸化水体环境;有机质以藻类和浮游生物等低等水生生物来源为主,在沉积初期遭受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原始有机质与细菌降解的产物共存,成为生烃先质。  相似文献   
74.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朱扬明  肖乾华 《沉积学报》1997,15(4):103-108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明显差别。经研究发现,重排甾烷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在Pr/Ph小于0.5的缺氧强还原地层中由于甾烯碳骨架的酸性重排作用受到抑制,因而所形成的重排甾烷很少;随Pr/Ph增加,沉积环境变为弱氧化-氧化时,重排甾烷含量显著增高,表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沉积物中的含氧性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陈希文  包建平  朱翠山 《世界地质》2016,35(4):1066-1075
为明确白云凹陷目前发现原油的成因及来源,系统分析取自珠江口盆地不同类型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发现番禺低隆起北部构造及番禺4洼的原油具有姥植比低(2.0),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奥利烷含量中等,基本缺乏达玛树脂贡献的双杜松烷,各类重排构型甾藿含量较低,而指示沟鞭藻贡献的C_(30)4-甲基甾烷异常丰富的特点。C_(30)4-甲基甾烷与C_(29)规则甾烷的比值2.1,且其三环萜烷系列C_(19-26)呈现以C_(21)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指示其原始生烃母质以藻类为主,表明这类原油与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番禺低隆起南部构造及白云凹陷的凝析油具有姥植比高(4.0),明显富含奥利烷和双杜松烷,各类重排构型甾藿烷含量较高,缺乏C_(30)4-甲基甾烷的特点,且其三环萜烷C_(19-26)呈现阶梯状依次降低的特点,表明陆源有机质是其主要原始生烃母质,这符合白云凹陷发育恩平组煤系烃源岩的石油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76.
张柏生  吴铁生 《沉积学报》1996,14(1):117-126
所研究的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一、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未成熟演化阶段,其可溶有机质中甾萜烷立体化学参数显示出“地质型”异构体的“异常”富集。各参数在普遍高于各自门限值的背景上,大致以2200-2300m、2500m、2700m和2770m为界线,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同时发现萘、菲、氧芴和硫芴等系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与甾萜烷的成熟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十分相似。本文对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原始可溶有机质红外特征吸收参数的变化特征,指出过渡带内甾萜烷及芳烃成熟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受控于原始可溶有机质的演化特征,定性地提出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过渡带的地球化学判识标志,并认为本研究结果同样有助于不同地区过渡带气或未成熟油、低成熟油的判识。  相似文献   
77.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78.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原油混合作用半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油气类型非常复杂,多期充注和储层内的混合作用极为普遍,早期充注原油遭受过生物降解作用的强烈改造,油质非常重,烃类含量和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正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完全消失,甾烷和藿烷被严重破坏,形成大量25-降藿烷,三芳甾相对富集。后期充注的正常原油油质较轻,正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完整分布,25-降藿烷和三芳甾含量极低。两期充注原油在储层内不同的混合程度造成原油物性和分子组成复杂多变,其变化受控于混合比。根据混合油中正烷烃和25-降藿烷的绝对含量以及三芳甾的相对含量,对油藏内两期充注油的贡献进行了半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塔河油田4号构造早期充注的残留油与新近充注的正常油含量相当,塔河3号构造除沙47原油中含20%左右的早期充注油外,基本属晚期充注的产物;哈得逊油田早期充注的残留油含量在5%-15%之间,表明该油田的形成期很晚;乡3井原油中早期充注的残留油约占1/4,羊屋2井主要是晚期充注的贡献。  相似文献   
79.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岩或原油和煤中碳—碳骨架稳定的特征化合物 ,它通常是用于油源对比和古沉积环境的恢复。本次研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尝试利用正常甾烷分布的差异 ,研究表明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甾烷分布特征完全不同 :前者的 C2 8甾烷含量高于后者 ,正常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8>C2 7,呈反“L”型分布 ;后者的 C2 7甾烷含量高于前者 ,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7>C2 8,呈“V”字型分布。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甾烷分布由反“L”型变为“V”型 ,说明生物在演化过程中 ,有机质的来源及化学结构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此可用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80.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牛庄—八面河地区混源油问题进行了研究。将来自沙三段成熟源岩的牛庄油田原油和来自沙四段源岩的八面河油田原油作为端元,通过伽马蜡烷含量/C30藿烷与藿烷/甾烷交会图、重排单芳甾/C27βS单芳甾比值和芳香甾含量交会图等方法,尝试计算了原油的混合比。计算结果显示从牛庄洼陷向八面河地区沙四段来源油的比例逐渐增加且两种方法计算的混合比一致。牛庄洼陷中心以沙三段来源油占绝对优势,八面河斜坡区则是以沙四段来源油为主,而王家岗地区则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