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21.
基于线性势流理论和欧拉-伯努利梁理论,采用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建立斜向波对台阶地形上有限吃水半无限长弹性板散射的解析解。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同时考虑波浪入射角度、弹性板吃水、三种不同板端条件(自由板端、简支板端、固定板端)以及海底地形的影响。本文还直接将板端条件引入匹配边界条件,建立线性方程组求解速度势中的展开系数,计算过程简单、高效。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收敛性好,并满足能量守恒方程。将本文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特例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良好。分析了波浪入射角度、弹性板吃水、不同板端条件以及海底地形对弹性板水动力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2.
《岩土力学》2016,(1):269-278
为使锚杆支护工程的设计计算和数值模拟更加合理,对端锚黏结式锚杆进行了常规拉拔试验和动拉拔荷载试验,分析了静、动荷载下锚杆的受力特征并提出了力学计算模型。结合试验和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比选了多单元数2结点杆单元和少单元数高阶次杆单元的计算精度和计算量。试验结果表明,端锚黏结式锚杆在静荷载下轴向应力呈三角形分布,在动荷载下轴向应力呈负指数分布。受力分析表明,静荷载作用下黏锚力可视为均匀分布,动荷载作用下黏锚力可近似简化为三角形分布。对比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高阶杆单元能简洁明了地反映静、动荷载下锚杆的非均匀受力情况,并能有效减少单元数目和结点数目,大大减少计算量,同时提高计算精度,相比多单元数2结点杆(索)单元优势明显。静、动载试验和理论成果为锚杆支护工程的设计计算和数值模拟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23.
纯净像元指数改进的N-FINDR高光谱端元提取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解决遥感影像中普遍存在的混合像元导致遥感影像定量解译精度低的问题,对两种不同混合像元端元提取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纯净像元指数算法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时间效率大大降低,而经典的N-FINDR算法初始端元数目选择的任意性会导致像元解混的精度不一,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纯净像元指数改进的N-FINDR算法。改进的N-FINDR算法相较于传统的N-FINDR算法能够准确构建候选端元集合并求得最优解。该算法结合高光谱影像数据的特点,首先利用纯净像元指数求取备选端元数目;然后以此为基础运用经典的N-FINDR算法求解最大的单形体顶点,将求解后顶点作为纯净像元,并完成丰度反演;最后使用ENVI产品中自带的经过大气校正的航空高光谱数据cup95eff.int对算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以纯净像元指数改进的N-FINDR算法在整体精度方面优于传统的N-FINDR算法。  相似文献   
524.
王德武  张辉义 《探矿工程》2009,36(12):54-56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具有提高单桩承载力、保证桩基施工质量、节约造价等优点,适用于持力层为砂砾石或碎(卵)石土层的钻孔灌注桩工程。通过工程实例,对桩端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25.
系统试验了在过滤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O2后DO、pH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浓度的CaO2对尖吻鲈、罗非鱼的饲养及运输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加入CaO215×10-6~20×10-6,能很快增加水中DO,对抢救尖吻鲈鱼苗浮头有较好效果。在平时饲养中施CaO210×10-6~20×10-6增氧效果也明显。在罗非鱼高密度暂养或运输中,施入CaO245×10-6~75×10-6对增氧,防止浮头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26.
中国首次南大洋调查,于1984年12月-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61°11.′1-66°49.′3S,55°06.′2-69°19.′7W)调查范围内的24个测站进行了底栖生物取样,获得大量标本,其中有端足甲壳动物145 号。此外,王荣和陆保仁两位先生在该调查区潮间带还采集了部分标本,共计150余号。经整理鉴定为两亚目,19科,44属,59种,其中有3新属,22新种,11种为南极半岛水域首次发现。本文为分类研究报告。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从所得材料及种类鉴定结果可见,南极半岛附近水域端足类区系相当丰富,具有明显的高纬度海域的特点。本文报告的59种端足类中,大多数为南极种或南极-亚南极种,多见于南极半岛至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有个别种如中掌爪钩虾Cheirimedon crenatipalmatus Stebbing,向北可分布到印度洋[凯尔盖朗岛(Kerguelen I.)];另有少数种为两极分布种,如广布双眼钩虾Ampelisca eschrichtii Kroyer、大头双眼钩虾Ampelisca macrocephala Liljeborg及巨型角钩虾Paraceradocus miersii(Pfeffer)等。本调查区为低温海域,多数种生命周期较长,生长慢,成熟晚,但个体较大。 在24个取样站中,每站都采到端足类,有3站采到10种以上,其中62°51′6S, 58°07′5W 站有13种,优势种为镰形叶钩虾Jassa falcatus和宽额胖钩虾Urothoe latifrons Ren, sp. n.; 62°07′.5S, 57°57′.0W 站也有13种,优势种为斧板单钩虾Hoploops scutiger和大齿突钩虾Epineria macrodonta。另有8站各采到5-10种,其余13站各出现在5种以内。从栖息的密度来看,有的种密度相当大,生物量也高,如61°11′lS, 56°23′3W 站的斧板单钩虾为36个/m2; 62°33′.1S,58°28′.6W 站的广布双眼钩虾为24个/m2 ;而62°19′.4S,58°43′.4W 站的宽额胖钩虾可达50个/m2。 在调查区内,有的种分布较广泛,如巴氏双眼钩虾 Ampelisca barnardi Nicholls、全齿美钩虾 Eusirus perdentatus Chevreux、镰形叶钩虾、大齿丽钩虾 Liljeborgia macrodon Schellenberg 及宽额胖钩虾等都出现于5个站;但有的种如布氏双眼钩虾 Ampelisca bouvieri Chevreux 、大头双眼钩虾、南极美钩虾 Eusirus antarcticus Thomson 等仅出现于1站。在栖息水深方面,绝大多数端足类栖息于100-650m深度。裂尾近长足钩虾 Paradexamine fissicauta Chevreux、丘斑钩虾 Eurymea monticulosa Pfeffer 、南极隐须钩虾 Gondogeneia antarctica (Chevreux)、乔治隐须钩虾Gondogeneia Georgiana (Pfeffer)、巨型角钩虾等6种出现于潮间带。南极双眼钩虾 Ampelisca antarctica Ren, sp. n. 栖息于水深1098m,而窄叶大壶钩虾 Megamphopus angustilobatus Ren,sp. n. 与宽额猛钩虾 Harpinia latifrons Ren,sp. n.等种则栖于深水区,深度达180-1098m。很多种还与一定底质有关,如小型种宽额胖钩虾和尖角镰钩虾Harpiniopsis aciculum Ren,sp. n. 等多栖息于泥质底,而有的种如巴氏双眼钩虾与大齿丽钩虾等则出现于砂质底,镰形叶钩虾等栖息的底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527.
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1993年12月-1994年9月,从宜昌葛洲坝工程总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获中华鲟实验材料128尾,通过扫描电镜(包括冷冻断裂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结构及其功能作用。结果表明,中华鲟吻部腹面存在大量罗伦氏囊。触须表面无罗伦氏囊而仅存在很少量味蕾。中华鲟罗伦氏囊由开孔、管道和壶腹三部分组成,壶腹具有梨形单纤毛电觉细胞。中华鲟对微弱电刺激异常敏感,且对较小电  相似文献   
528.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端足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区共记录浮游端足类7l种,种数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测区东南角最高的分布态势.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测区北部边缘区和长江口外东南水域,但两区的种类组成和生态性质明显有别,单一种拟长脚和羽刺似蛮分别为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主要种.多种不同性质的水系在测区内运动及其相互推移制约了浮游端足类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29.
浮游端足类??亚目(Amphipoda-Hyperiidea)是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类别之一,它们不但常见而且是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有关此类海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国外学者有较多研究结果发表,如Thurston (1976)和Shulenberger (1977)曾经分别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国内学者也曾作过零星报道(李冠国、黄世玫,1964;郑重、郑执中等,1965 ;陈清潮等,1978)。 本文研究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5月底至7月初在东海的几个断面上(123°一129°E,26°30′-32°30′N),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得的78 号垂直分层(0一50m, 50-100m, 100-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2000m)样品。作者对样品中的端足类??亚目逐层分类计数,初步分析了其种数、总量及主要种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今后进行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30.
本文为中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1981年8月和11月采集的沉积样品,分析了小型底栖桡足类和动吻类的栖息密度和种类组成,作为东海小型动物(长度小于1mm的底栖后生动物)种类丰度和个体密度的第一个标志。 以往,Ito (1981)及其所引文献曾对日本猛水蚤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沈嘉瑞等(1956)、郑重等(1965)和陈清潮等(1974)报道过中国近海猛水蚤类。陆鼎恒(1934)记述了黄海山东半岛北岸动吻类的一个新种。然而关于中国近海小型动物的定量研究资料,过去尚无报道。 本文目的是对东海猛水蚤桡足类和动吻类组合进行初步描述,并同中美联合研究所汇集的物理水文资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