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海洋学   96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军曹鱼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军曹鱼的几种组织 (脑、心肌、肾、肌肉、性腺、肝、血液、胰、脾 )的 5种同工酶 (LDH、MDH、ME、POD和EST)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5种同工酶在军曹鱼中都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这些特异性与其组织特定生理功能相关。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 ,军曹鱼的酶谱简单得多 ,这可能与其种属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22.
月鳢个体发育早期4种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月鳢早期(从未受精卵至卵黄吸尽期)8个发育阶段的LDH、MDH、ADH、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鳢的早期发育阶段ADH酶谱相对稳定,均有两条谱带;LDH、MDH和EST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在神经胚期前均无明显变化,此后随发育进程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23.
旗江珧不同组织中酯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旗江珧 (AtrinavexilumBorn )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海珍品 ,个体壳长可达50cm,而其肥满的后闭壳肌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 ,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贝类养殖新品种之一。国内外有关旗江珧的研究报道极少[1,2],目前尚无其生化特性及同工酶表达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研究了旗江珧的消化盲囊、肾、鳃、后闭壳肌和外套膜5种组织的酯酶 (ES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两种同工酶 ,并对其酶谱表型及表达位点进行了分析。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采集及样品制备实验贝为采自广东湛江覃斗海区的天然贝 ,贝龄1~2龄 ,体重15…  相似文献   
24.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胚胎发育过程中5种同工酶系统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LDH、 MDH、 G6PD、Cytc.Oxidase和 EST均有明显的变化 ,同工酶酶谱随胚胎的发育渐趋复杂 ,酶活性也随之增加。膜内氵蚤状幼体期初为胚胎同工酶基因被激活的关键时期。EST酶谱变化过程同卵黄的消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 ,对中国两性生殖卤虫 Artemia sinica的 1 4个品系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与 Artemia urmiana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两性生殖卤虫各品系的 ALP、 ACP同工酶的酶谱相同 ,均为单体酶。 ALP、 ACP同工酶分别由 ALP - 1、 ACP- 1 ,ALP- 2、ACP- 2 ,ALP- 3、ACP- 3三个基因座位编码 ,ALP- 1、ACP- 1座位存在a、 b两个共显性等位基因 ,ALP- 2、ACP- 2存在 a、b、c三个等位基因 ,ALP- 3、ACP- 3座位存在 a、b两个等位基因。共发现 7种基因型 :1 .0 / cc/ bb,2 .0 / bb/ bb,3.0 / aa/ aa,4.0 /ab/ aa,5.0 / ac/ ab,6.0 / ac/ aa,7.ab/ ab/ aa。仅在 A.urmiana中发现 0 / cc/ bb、 0 / bb/ bb基因型 ,而 A.sinica的主要基因型为 :0 / ac/ aa、 0 / ab/ aa、 0 / aa/ aa。仅 GN品系的 ALP - 1、 ACP- 1有基因座位表达。  相似文献   
26.
董徐辉  李明云 《海洋科学》2010,34(10):18-23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象山港野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的9种组织器官的8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简称SuDH)在所有组织中均存在,组织间差异较小;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简称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简称MDH)、苹果酸酶(Malic enzyme,简称ME)、酯酶(Esterase,简称EST)、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简称ADH)、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则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这些酶在表型、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27.
同工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虾类群体遗传学及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方面.同工酶电泳显示对虾有相应的亚群差异,暖水性虾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冷温性种类;连续分布的且在不同生活史阶段所处的栖息地环境变化幅度大的种类往往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态性,虾类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杂合度都较低,养殖群体比野生群体更低.但同工酶电泳技术往往检测不出一些"隐性"或"中性"变异而低估了遗传多样性水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虾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逐渐向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多态性方向发展.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在虾类线粒体多倍型、物种标记以及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线粒体COI 基因的多态性比较等方面应用普遍.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主要应用于虾类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态性调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养殖群体世代之间的遗传多态性比较,该技术得到的虾类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同工酶电泳技术.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在虾类中主要应用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关虾类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报道不多.利用AFLP技术对连续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群体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成为一个品系.单一重复序列(SSR)技术主要用于标记种群遗传特异性、不同地理群体间以及野生和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DNA序列分析技术特别是线粒体序列分析技术近年来在虾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mtDNACOI、mtDNA12S rRNA和mtDNA16S rRNA的基因序列差异被应用于形态相近物种的鉴别、亚属分类、确定个体间亲缘关系和野生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等.为了实现对虾类种群遗传差异的更深入了解,人们把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和系统地理学相结合,即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遗传谱系空间分布的历史特征,通过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来探讨种内系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现有分布特征,并结合种群的地理分布状况来发现和验证与其相关的地质事件,追溯和揭示种群的进化历程.从育种、养殖以及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人们开始研究野生群体的种质基因库,希望根据群体遗传结构确定合理的增殖策略,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确保虾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8.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自然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筛选了天冬氨酸转氨酶(AAT)、腺苷酸激酶(AK)、肌酸激酶(CK)、果糖二磷酸激酶(FBP)、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H)、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谷胱甘肽还原酶(GRS)、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MPI)和核苷磷酸化酶(NP)等10种同工酶,并以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目乌贼Sepia aculeata为外群,研究了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大连(DLC)、烟台(YTC)和莱州(LZC)3个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DLC、YTC、LZC 3个长蛸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较高,分别为20%,30%和30%(P_(0.99));群体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14,0.153,0.09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2,1.4,1.3.烟台长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对3个种5个群体构建UPGMA系统树,并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29.
有棘和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同工酶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的栉江珧的外套膜组织进行了EST和SOD同工酶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一定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中间类型,表明有棘和无棘的表型差异,尚不能提供它们应划分为两个种的充足证据。  相似文献   
30.
Genetic diversity of two wild Penaeus monodon populations sampled from the coastal waters of Qinglan ( Hainan Province of China, HN) and Malaysia (KD), and the F1 generation of a Thailand broodstock population (CP) were examined by vertic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21 loci encoded by ten enzymes, 11 were polymorphic. The mean proportions of polymorphic loci of HN, KD and CP were 36. 36%, 45.45% and 50.00% , with the average heterozygosities of 0.135, 0.181 and 0.191, and the effective numbers of alleles per loci were 1. 300, 1. 330 and 1. 329, respectively. The divergent indexes of HN, KD and CP were0.023, 0.124, and 0.117, respectively.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wild populations was 0.005, and the gene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was also very low (0.01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1 generation population had a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than the two wild populations, and that the HN population had the lowest on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N and KD populations and all populations existed with a slight heterozygote ex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