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Comprehensive analyses were made based on seismic prospecting data, electrical prospecting data and basin simulation data as well as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and thorough discussions were conducted about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es,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Hefei Basin in Early Cretaceous in this study, and it was derived that that Hefei Basin was a composite basin form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from compressive toward tensile in Early Cretaceous. In other words, this basin was a foreland basin of gliding-thrust type, whic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in the south side in the early to middle period of Early Cretaceous, while being a strike-slip basin of pull-apart type, whic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activity of Tanlu fracture in the east side in the middle to late period of Early Cretaceous. Moreover, the potential Lower Cretaceous oil and gas system in the pull-apart basin and the vista for its prospecting we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Tectonism of the Tanlu fracture was further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asin,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is is beneficial and instructive to the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in Hefei Basin.  相似文献   
42.
试论合肥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原有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根据合肥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特征,结合中、新生代沉积特点分别对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中生代采用构造术语划分出6个二级构造单元;新生代采用盆地划分的术语划分出6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43.
曹松来 《安徽地质》2002,12(4):310-312
合肥市望江东路某小区因新建住宅楼使相邻建筑物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地面多处裂缝,裂缝的发展很快,采用硅化-水泥灌浆法快速地阻止了不均匀沉降,保证相邻建筑物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4.
合肥盆地GPS控制网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合肥盆地GPS控制网的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精度情况等。使用精密星历是提高基线解算质量的有效手段,而采用多基线解的方法解算GPS基线是消除同步环不符值的有效途径,这使得合肥盆地GPS控制网的基线处理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保证了控制网平差的精度,提高了合肥盆地GPS控制测量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5.
张晓瑞  华茜  程志刚 《地理科学》2018,38(11):1809-1816
针对目前城市人口分布研究现状,在传统的空间句法模型基础上,将LBS大数据技术有机引入到城市人口分布研究中,从而构建了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有机结合的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新思路。合肥市中心城区的案例研究显示:空间句法模型与LBS大数据分析所得到的人口集聚区域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根据空间句法模型和LBS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对比,合肥市中心城区被划分为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3类人口分区,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分区的人口分布发展建议。研究表明,LBS大数据的适时、动态特点能弥补传统数据的不足,其与空间句法模型有机结合将能为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工具与方法。  相似文献   
46.
合肥盆地和郯庐断裂带南段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重、磁、电、震资料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研究了合肥盆地和郯庐断裂带南段深部结构特征和构造样式. 合肥盆地呈现深部印支面以下为逆冲断层、以上为张性正断层的构造样式,盆地构造反转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裂陷盆地形成的主要时期,早白垩世晚期合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发育冲逆、冲推覆构造. 郯庐断裂带南段表现为“上正下逆”的构造变形样式和正花状构造特征,并经历了复杂的挤压走滑-引张正断层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大量的勘察资料的分析, 探讨和研究了清真寺房屋开裂原因, 提出了维修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48.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干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降升。  相似文献   
49.
合肥盆地东缘基岩区的NW向断层剖面进行了观察和年代样品测试,并跨其中1条断层布设了浅层地震勘探测线;结合本区第四系厚度和沉积特征,对浅震测线时间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根据调查所揭示的剖面特征、断层泥ESR测年数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本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构造背景,认为这组NW向断裂中更新世有过活动;合肥盆地东缘NW向横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断裂所在地区的新构造环境有关,尽管断层泥测年结果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活动,但其活动强度不大。  相似文献   
50.
合肥盆地碎屑石榴石组成及其对源区恢复和地层对比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合肥盆地侏罗系碎屑成因石榴石的化学组成是相当复杂的.镁铝榴石组分含量范围0~43%;钙铝榴石组分含量范围从小于1%到50%;铁铝榴石组分含量2%-92%;锰铝榴石组分含量为0~88%.部分相对富镁铝榴石组分的石榴石有可能来源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的变质岩.由于现今大别山变质岩(包括佛子岭群绿片岩)的石榴石中锰铝榴石成分含量较低(小于30%),它们不可能是合肥盆地保罗系富锰铝榴石成分碎屑石榴石的物源.合肥盆地保罗系沉积岩中石榴石的组成具有一定的时-空展布特征,它们可用于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和地层对比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