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08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61.
天津厚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 Rathbun)广布于我国广东至辽东半岛,穴居于沿岸或河口的泥滩上;厚蟹数量大,是沿岸渔民的佐餐佳品。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由于它的大眼幼体常大量混杂在捕捞的河蟹蟹苗中,因此,如何区别天然蟹苗中混杂的天津厚蟹等大眼幼体,是养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采集天津厚蟹的抱卵亲蟹,在实验室内进行孵化、培育,对各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做了详细描述,并和中华绒螯蟹相应的各期幼体进行比较,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为基础理论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62.
饥饿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Ⅰ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龙虾叶状幼体Ⅰ期在饥饿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变态、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叶状幼体耐饥饿能力较强,完全饥饿144h,成活率为100%,饥饿192~216h,成活率为76%~68%.由生长和变态来看,推迟24~36h投饵,对叶状幼体Ⅰ期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摄食饵料方面,初孵幼体饥饿144h,仍然有55%的幼体具有摄食能力.饥饿24~120h的初期叶状幼体摄食卤虫幼体的大小(体长为349.5~604.9μm)可达到自身体长的1/2~1/3.当叶状幼体连续摄饵时间达60h,体内储存一定的营养后,即使不再喂食,幼体也能变态,但变态率较低.由间隔投饵效果来看,每隔8,16,24h投饵,幼体的发育变态差异不大.这些研究结果对开展龙虾基础生物学与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高育苗成活率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3.
刘恒 《海洋科学集刊》1996,(37):195-197
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在生活史中具浮游幼体阶段,其中甲壳动物的幼体最为多样化。十足类甲売动物具典型的浮游幼体阶段,而后是由浮游到底栖这一生活习性转变的关键一一定居过程(settlement)。十足类幼体阶段持续的时间在不同的类群相差很大,影响其定居的因子也多种多样。 有关海洋无脊椎动物浮游幼体阶段存在机制的研究已进行了约半个世纪,这种普遍存在的浮游幼体被认为:(1)有利于种的分布与扩散;(2)由于浮游幼体采取多变的生活方式而避免了许多底栖捕食者;(3)增加种群间的基因交换,保持其遗传变异性和适应性;(4)浮游幼体以浮游生物为饵,减轻了卵子所需携带的卵黄量,从而增加了产卵量。浮游幼体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幼体在漂移过程中的高死亡率等。然而浮游幼体阶段在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中的普遍存在,从进化角度讲,对种群发展利大于弊,是物种演化过程中一种选择性的折衷。 十足类幼体定居过程的研究多集中在龙虾和蟹类上。有关对虾类的研究很少见,仅有 Haghes (1966), Staples 等(1985), Coles 等(1987)和 Loneragan 等(1994)报道过对虾仔虾和稚虾的分布与栖息地海草分布的相关性。 由于甲壳动物栖息地的多样性,其幼体定居过程的研究对了解甲壳动物种群和群落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定居过程的因子通常被分为三类,即生物因子、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鉴于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本文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讨论有关幼体定居过程的两种假说:栖息地选择(habitat selection)学说和被动沉降(passive deposition)学说。  相似文献   
164.
日本(虫寻)[Charybdis(charybdis)japonica]系大型海产食用蟹类之一。它遍布我国沿海,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红海等地也有分布。这种蟹属沿岸种类,移动性小,且生长快,繁殖期长,系多次产卵的种类,是一种经济海水增殖品种。 关于日本(虫寻)苗种生产及增养殖的研究,在国内尚无所闻,在国外也未见有关苗种生产及增殖的系统报道。我们于1986年7月上旬至  相似文献   
165.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Z1可以不投饵 ,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 ,能明显提高 Z2 活力和 Z2 至 Z3 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 ,在幼体培育前期 (Z1)投喂单胞藻、轮虫 ,后期 (Z3 以后 )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 ,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密度后 ,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66.
以砾石组构看天山叶状石冰川的表面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朱诚 《冰川冻土》1989,11(1):82-88
  相似文献   
167.
贵州紫云石炭纪叶状藻礁:藻类繁盛的标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发育在碳酸盐台地边缘。叶状藻礁体具有多样性,有叶状藻点礁、多层迭置叶状藻礁和大型叶状藻礁体。叶状藻礁体的建造过程是由叶状藻群落的发展和沉积环境所决定的,叶状藻具有主动建造礁体的能力,构成骨架礁灰岩。礁体建造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①生物碎屑滩的形成;②叶状藻生长及礁体建造;③造礁结束。多层迭置叶状藻礁为以上三个阶段的多次重复;大型叶状藻礁是在礁体发育过程的第二阶段由连续生长的叶状藻五次集中发育建造而成。  相似文献   
168.
中国对虾幼体厌食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9.
本研究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a)中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cathepsin L基因,命名为Mj-Cathepsin L。Mj-Cathepsin L基因cDNA序列全长1191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的Cathepsin L蛋白前体包含327个氨基酸,由信号肽,蛋白前体和成熟蛋白三部分组成。同源序列比对发现日本囊对虾Cathepsin L蛋白与其他已知物种的cahtepsin L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Mj-Cathepsin L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早期幼体幼体发育阶段的研究发现,Mj-Cathepsin L主要在肝胰腺中大量表达,且在幼体发育不同阶段,其表达水平受发育阶段调控,且Mj-Cathepsin L基因显示出与其五个蜕皮时期相关的表达变化,说明Mj-Cathepsin L有可能在日本囊对虾个体发育过程中扮演不同的重要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在日本囊对虾肝胰腺,胃和肠中检测到Cathepsin L酶原和成熟Cathepsin L两种蛋白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70.
中国对虾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4月,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采用超薄切片和电观察的方法,对其中肠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的中肠肠壁由3部分组成,即肠上皮、基膜和肌层。中肠上皮细胞具发达的微绒毛,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酶原颗粒等,它由两类细胞组成。第一类细胞在发育早期占多数,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减少,至仔虾期后,肠上波完全由第二类细胞组成,基膜分为内、外两层,且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