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6篇 |
免费 | 678篇 |
国内免费 | 14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9篇 |
大气科学 | 2966篇 |
地球物理 | 237篇 |
地质学 | 441篇 |
海洋学 | 1116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93篇 |
自然地理 | 4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279篇 |
2021年 | 291篇 |
2020年 | 242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273篇 |
2013年 | 225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277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42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112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5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1208号台风“韦森特”异常路径及其对珠三角南部暴雨影响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全省遥测站资料、卫星云图、香港雷达图等资料,分析台风“韦森特”的环流背景场、物理量场特征,找出“韦森特”在南海中北部原地摆动和对珠三角南部强降水过程的物理成因:“韦森特”的原地摆动,与副热带高压、南海中部海温、还有台风内在的云系和风场结构的不对称有关;珠三角地区两侧附近存在弱的水汽通量辐合,在降水中心附近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另外垂直螺旋场与降水中心的第一段降水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2.
83.
ENSO与南海台风活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来年,弱南方涛动和强南方涛动的当年和来年的南海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当年南海台风偏少,来年南海台风偏多,来年9—11月最显著。此外,厄尔尼诺年在广东登陆的台风偏少,在广西登陆的偏多;反厄尔尼诺年相反。厄尔尼诺年来年7—9月登陆两广的台风、强台风偏多。统计资料还表明,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反厄尔尼诺年偏北。反厄尔尼诺年来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 相似文献
84.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86.
87.
应力路径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相对于饱和土而言,控制吸力条件下的非饱和土三轴压缩状态的应力路径研究更加复杂。随着非饱和土本构理论的不断发展,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用来近似地描述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质。因而,运用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对控制吸力条件下的3种非饱和土三轴压缩应力路径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是一种有效的理论研究手段。采用Barcelona模型能够对此类试验进行较好的数值模拟,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吸力条件的三轴压缩状态下应力路径对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8.
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登陆前后内核结构和近海加强原因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6 km细网格区域的显式模拟结果分析了Vongfong(2002)的内核结构;对Vongfong近海加强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轴对称性结构中,Vongfong最大风速半径(RMW)在强盛期随高度递减.Vongfong在近海时,低层最强的流入在其移行的前方,而流出区在其后方.这些特征与大西洋飓风和西太平洋台风相反.(2) 动力场和热力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在强盛期,对流西北强、东南弱;强对流云带与最大风速区的位置一致.在加强期,低层西冷东暖、中高层西暖东冷;到强盛期,低层和中高层都有明显的暖心结构.(3) 中纬度中上层冷低压系统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Vongfong近海加强的重要原因.①由于冷低压系统外围的冷空气从西北侧进入台风的中层,低层有暖湿空气配合,使得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加,对流发展.②因为冷低压中心的下沉气流正是二级环流的下沉支,冷低压南移填塞,台风近海加强.两个方面最终通过CISK(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89.
应用1999—2003年中国中央气象台 (CMO)、日本气象厅 (JMA) 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JTWC) 发布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综合预报资料, 从总误差、逐年误差趋势、不同海区误差、不同路径趋势误差、不同强度趋势误差等5个方面对各预报中心的路径及强度预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5年总的平均误差以JTWC的路径预报误差最小, 而JMA的强度预报较准确; 在不同海域, 各预报中心的路径预报能力各有优势, 但在热带气旋的强度预报方面, JMA的方法在各海区都较稳定; 对不同路径趋势热带气旋的预报方面, 除了南海转向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比JMA和CMO稍差一些之外, JTWC的路径预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于或相当于JMA和CMO; 在不同强度变化趋势热带气旋的预报方面, JTWC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优于其他中心。上述结果帮助业务和科技人员全面了解各预报中心的预报能力优劣, 也为今后改进我国的热带气旋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0.
近10a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境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在台风发生的区域要高于周围其它区域,而且都在26.5℃以上,即高的海表温度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在台风的发现点主要集中的区域范围,相对涡度几乎都为正值,正的相对涡度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大,有利于上升浮力和潜热释放的维持,使热带气旋得以发展;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增大,并且两者之间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