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8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1171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2496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917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台风Maggie路径异常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台风Maggie(1999年)是近年来比较特殊的一个台风,所有台风预报中心均未能准确预报其登陆前的异常路径。通过两个数值试验揭示了台风Maggie路径异常的原因。即Maggie路径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它与邻近的一个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伴随敏感性(ADS)方法、第一奇异向量(LSV)方法、以及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在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方面的原理,提出了非线性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考察了转向型和直线型台风的非线性程度,分析了上述三种方法在不同非线性程度下识别的敏感区的异同,同时对比了转向型和直线型台风的敏感区的差异,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了在不同非线性程度下以及在转向型与直线型台风中,预报对敏感区内初值的敏感性程度,进而探讨台风目标观测在不同情况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转向型台风的非线性程度差别比较大,或者特别强,或者特别弱;而直线型台风非线性程度居中,不同台风个例之间的非线性程度差别较小。对于非线性较弱的台风,三种方法识别的敏感区较为相似,而对于非线性较强的台风,LSV方法与ADS方法识别的敏感区较为相似,但是与CNOP方法识别的敏感区具有较大的差别。对于转向型台风,敏感区主要位于行进路径的右前方,而对于直线型台风,敏感区主要位于初始台风位置的后方。敏感性试验表明,不论台风非线性强弱,转向还是直行,CNOP敏感区内的随机扰动发展最大,而LSV敏感区内叠加的随机扰动发展次之,ADS敏感区内叠加的扰动发展最小;此外,非线性弱的台风,扰动的发展大于非线性强的台风的扰动的发展,表明非线性弱的台风预报受初值影响更大,目标观测的效果可能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台风登陆背景下宁夏北部出现的两次暴雨天气的降水特点、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尺度影响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T213数值模式的物理量预报产品对大气层结稳定度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利用银川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中尺度系统的活动进行了跟踪。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中,台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低空四股气流汇聚在宁夏北部产生暴雨天气。由于台风登陆后强度不同,台风外围东风转向形成的偏南风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差别,导致两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扣强度明显不同。两次过程中,形成触发条件的冷空气强度不同,对暴雨量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台风浪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结合南海硇洲岛海区近30年的台风及台风浪资料,经预期因子的选择并作对比试验,建立了本海区较为理想的台风浪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台湾浪的预报上,有较好的拟合历史台风浪高的能力,利用该模型对台风浪高的预报也达到了一定的精度。为实际台风浪浪的预报增加了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5.
作用于台风系统的动力——热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章 《气象科学》2000,21(3):348-353
本文导出了台风运动,结构和强度变化的关系方程式,该式表明作用于台风系统的动力-热力因子同时影响台风运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本文还是导出了台风系统内凝结与降水的不平衡与台风运动的关系方程式,分析该方程所得结果与台风运动的一些实际情况和统计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6.
连续台风对海表温度和海表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8年9月3个连续台风前后的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高度距平(SSHA)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3个台风引起了强烈的上升流(1×10-5~150×10-5 m/s),海表显著降温(1~6 ℃),海表高度也有不同程度降低(10~50 cm);(2)台风引起的SST最大降温中心与SSHA负值或中尺度冷涡的区域中心十分吻合,同时台风使得先前存在的海洋中尺度冷涡得到加强;(3)同一区域台风对SST影响程度大小受台风的强度、移动速度以及台风对海面强迫时间等因素控制;(4)在原先SSHA为正值的海域,3个台风连续强迫下使得局地洋面形成一个SSHA为负值的中尺度涡,这与单一"打转"台风强迫海洋生成中尺度涡的现象不同。因此,对于西北太平洋海域而言,频发的台风在中尺度涡生消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7.
998.
“榴莲”、“尤特”、“玉兔”三个台风前后相隔不到4天、20天在同一月份相继登陆广东沿海,且均严重影响粤西地区,在历史同期是首例。本文从有利台风形成、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制约台风移向的有利环境场演变和台风登陆带来茂名地区风雨分布悬殊特点进行分析,为探讨热带气旋预报累积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999.
台风及其生成的巨浪是严重的海洋灾害现象,历史受到人们的关注。台风浪场的预报方法大体上有三类,一是以天气学为基础的经验方法;二是统计预报方法;三是基于流体力学的数值预报方法。目前,我国在海浪预报业务中仍以天气学预报方法为主,统计和数值预报方法只起辅助作用。然而,天气学方法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手工操作的限制,不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预报效果也受到明显影响。建立台风浪场智能数据库系统,是实现预报业务客观化、  相似文献   
1000.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with 21 layers in the vertical and (1/8) °horizontal resolution,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oceanic responses to Typhoon Mstsa which traversed the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period of 4 - 6 August, 2005. Nume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 The response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a focused area of (27° -29°N, 121° - 124°E), include heating and cooling stages. The heating is mainly due to warm Kuroshio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downwelling due to the water accumulation. In the cooling stage, the amplitude of the simulated cold wake ( -3℃ ),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is typhoon track, is compared quite well with that of the satellite observed SST data. The wave-induced mixing(Bv) plays a key role for the SST cooling. Bv still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ch accounts for 36%, for the ocean temperature drop in the upper ocean of 0 - 40 m, while the upwelling is responsible for 84% of the cooling for the lower layer of 40 - 70 m.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increased quickly from 28 to 50 m in the typhoon period. However, the simulated MLD without the wave-induced vertical mixing, evolution from 13 to 32 m, was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The surface wav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ignored for the ocean responses to a typh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