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3篇 |
免费 | 1794篇 |
国内免费 | 11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6篇 |
大气科学 | 815篇 |
地球物理 | 812篇 |
地质学 | 2908篇 |
海洋学 | 1498篇 |
天文学 | 115篇 |
综合类 | 382篇 |
自然地理 | 5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8篇 |
2023年 | 191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44篇 |
2020年 | 248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175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322篇 |
2013年 | 275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322篇 |
2010年 | 350篇 |
2009年 | 382篇 |
2008年 | 363篇 |
2007年 | 380篇 |
2006年 | 315篇 |
2005年 | 292篇 |
2004年 | 257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50篇 |
1998年 | 132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112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74年 | 4篇 |
1962年 | 3篇 |
1950年 | 3篇 |
1948年 | 5篇 |
1943年 | 3篇 |
192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陕西省子午岭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InVEST模型和SCS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3×108 m3,涵养深度69.79 mm,表明研究区具有比较突出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特别是在森林和灌丛分布相对集中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内,水源涵养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有较大差别。由于灌丛具有较好的降水截留能力和较小的蒸腾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而森林由于蒸腾旺盛,加之冠层截留的大部分降水用于蒸发而无法积累,使其水源涵养能力稍低于灌丛;草地和农田覆盖地区,降水极易流失,因而草地和农田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对区域总水源涵养量的贡献也最小。此外,研究区多年平均产水深度139.4 mm,整体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小,与区域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一致,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多年平均径流深度71.1 mm,空间上大致由南向北减少,同时,由于径流深度还受到降水时间分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的影响,因此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12.
在Ka波段云雷达上升级改造建成的Ka/Ku(Ka和Ku波段波长分别为8.9 mm和2.2 cm)双波段云雷达2019年用于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观测,以改进云内动力和微物理参数探测能力。为了利用该双波段云雷达研究华南降水微物理和动力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双波段云雷达回波强度谱密度(SZ)数据和最优估计技术的云内空气垂直运动速度(Vair)、雨滴谱(DSD)、含水量(LWC)、雨强(R)的反演方法(DWSZ),雨区衰减的订正方法。利用2019年在广东龙门观测的一次降水过程数据,对比分析了云雷达反演的微物理参数与雨滴谱直接观测量,并检验了云雷达反演的低层空气垂直运动速度,利用反演结果分析了一次混合云过程的Vair与这些微物理参数的垂直结构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Ka/Ku双波段云雷达合理反演了微降水微物理和动力参数及其垂直分布,经过衰减订正的Ka和Ku波段回波强度偏差明显减小。该双波段云雷达数据可以用于分析0~30 dBZ回波强度的云降水垂直结构。本次过程为混合云降水,对流单体前部存在明显的上升气流,后部存在下沉气流;从平均垂直结构来看:Vair和粒子平均直径(Dm)在2 km高度层到达最大,粒子数密度(Nw)、LWC和R在2 km以下明显增强,粒子直径却减小,水汽凝结过程、雨滴碰并云滴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机制。这一工作验证了Ka和Ku波段组合的双波段云雷达的可行性,为Ka/Ku波段云雷达技术的推广,单波段云雷达反演算法进一步改进,云降水精细结构分析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14.
西康南部以及云南北部之区河流因袭夺而改道之现象至为普遍,如金沙江鸦龙江大渡河以及理曲等均有明显之改道现象,由改道附近 相似文献
215.
斑海豹喜生活在寒温带海域及沿岸,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及黄海北部。因其形态憨厚可掬,享有海上大熊猫的美誉,又因常见于渤海,得誉渤海明珠。冬季的辽东湾冰区,是斑海豹冰上产仔繁衍的主要区域,目前栖息数量仅为1000只左右。1992年大连市在渤海沿岸建立斑海豹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这曾经嬉戏于渤海海域的海中精灵。 相似文献
216.
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状况与趋势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 1999-2006 年 6-8 月的调查数据,分析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营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以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由 E 值和 CN/CP 值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和大凌河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区,而锦州湾海域污染相对较轻,属于中度营养区;在时空分布上,辽东湾北部海域 1999 年与 2006 年污染较为严重,中间年份污染相对较轻.针对辽东湾的具体环境用 CN/CP 值的评价模式更能揭示出营养盐限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7.
张训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4):95-100
本文简要介绍了局控项目《中国海区1∶50万区域地质编图(大连幅)》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的编制过程,给出了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实现编图自动化的新方法,并分析了该方法与以往编图方法的不同和优点,以国际分幅在中国海区开展区域地质编图尚属首次,在既无海区地质调查规范,又无海区地质调查编图规范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无异具有开创性。从理论上系统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编图方法,对于编制中国海区区域地质调查编图规范以 相似文献
218.
一、前 言 1988年7月16日~18日,出现了一次河套气旋进入渤海的天气过程。这次锋面气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蒙古气旋向东南方向移动,移到河套地区的锋面扰动加强,并在河套地区形成新的锋面气旋。该气旋在发展和移动过程中,伴有强烈的降水、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受其影响,华北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天气,渤、黄海北部出现了6~7级偏东大风,秦皇岛海区出现了波高达2.1m的中浪和风暴潮。本文利用传真图分析了此次过程及其对秦皇岛海区的影响。 二、气旋的发生、发展及移动情况 1.气旋形成的天气形势 16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上,中西伯利亚地区有一低槽,并有冷气团与之配合。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势力较强,自蒙古到渤海一带有一低槽,也有冷气团配合(见图1)。 相似文献
219.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该海域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49.2%),其含量分布及其形态转化与生物活动直接相关,是该海域生物生产力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220.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主要取决于叠前地震数据品质、偏移速度可靠性和偏移算子成像精度. 库车坳陷异常复杂的近地表条件导致极低信噪比的地震采集数据. 该区逆冲推覆高陡构造刺穿盐体大面积分布, 盐层厚度变化大、顶底面形态复杂, 盐下断裂带破碎、小断块发育, 形成异常复杂的地震成像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三个关键环节:(1)精细的叠前地震预处理研究: 根据该区地震地质复杂性和地震资料特征, 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技术和技术组合从振幅与时移的大、中、小尺度变化三个层次来解决资料信噪比问题, 重建深部反射信号; (2)三级偏移速度分析研究:利用库车坳陷盐刺穿逆冲推覆构造建模理论及变速成图配套技术解决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时深转换问题,利用井约束低频速度地震迭代反演技术解决连井层速度场与偏移速度场的融合问题,实现从DMO速度分析、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的有机衔接,建立拓扑结构相对保持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3)基于退化Fourier偏移算子的半解析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研究, 极大地改善了地震偏移过程中高波数波的成像问题. 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北、博孜、却勒、西秋4和西秋10等复杂高陡构造的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地震成像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