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52.
2000年8月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观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TD、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 YSI等仪器设备 ,于 2 0 0 0年 8月在长江口外海区对长江冲淡水结构、羽状锋等进行了现场观测。 2 0 0 0年 8月长江冲淡水出口门后 ,朝东北偏北流动 ,而当年 8月为长江径流量偏小的月份。通过动力分析指出了近口门段长江冲淡水分布类型与径流量的关系。长江冲淡水主流在近口门附近朝东北偏北扩展后 ,在科氏力作用下朝东南扩展 ,在转向区域为沿水下河谷北上的高盐台湾暖流水。高盐的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混合 ,生成口外羽状锋 ,强度大 ,阻挡了长江冲淡水向东扩展 ,并使冲淡水在当年径流量偏小情况下朝东北偏北运动。部分台湾暖流水在中下层能穿越长江口外而向北流动。羽状锋主要存在于长江口外 1 2 2 .6°E附近的 1 5m水层之上。在浙江沿岸、长江口外水下低谷西侧、吕泗近岸存在着上升流现象  相似文献   
53.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为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  相似文献   
54.
东海西北部中层冷水特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渤海海洋》2000,18(2):1-7
  相似文献   
55.
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海洋调查历史资料,对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时空分布、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佐证冬季该冷水块的存在。(2)鉴于该冷水的重要性,建议对它给予称谓,暂定名为“彭花棉”冷水块。(3)该冷水块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结果,是黑潮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典型实例之一。(4)该冷水块具有低温、高盐、高密、低氧、高磷、高硅和高氮等特性。  相似文献   
56.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常年入侵东海陆架。但是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尚存在很多不明之处。本文基于2009至2011年间东海4个航次的CTD实测数据,研究了黑潮次表层水入侵东海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发现: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在春末夏初开始加强,夏季最强,秋季开始减弱,冬季最弱。入侵的黑潮次表层水起源深度也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另外,结果还表明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存在明显的短期变动。  相似文献   
57.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春季航次在浙江中部海域3条断面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在断面的10~25米层左右观测到了"中层冷水"现象以及在上层观测到微弱的上升流;(2)在浙江中部海域的上层观测到较弱的上升流;(3)春季,在浙江中部海域观测到了丰富的温跃层、逆温跃层以及盐跃层现象。(4)台湾暖流水向上爬坡对跃层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跃层厚度变小,跃层强度加强,但是强度并不足以冲破跃层到达表层。  相似文献   
58.
随着我国浅海测绘需求的日益增长,文中利用四波段的WorldView-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选取我国南海西沙群岛中的甘泉岛和台湾南湾地区作为典型试验区,开展水深反演研究。引入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随机森林水深反演模型,并同常用的3种水深反演模型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在甘泉岛和南湾地区随机森林模型反演的水深值和真实水深值的RMSE分别为0.85 m和1.59 m,MRE分别为8%和12%,均优于其他3种模型。  相似文献   
59.
高频地波雷达可以提供沿岸大面积海表流的观测,但单个地波雷达只能提供径向流观测。本研究发展了一套二维变分(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ethod, 2DVAR)数据融合方法,将台湾海峡海域的地波雷达径向流数据与ROMS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模式输出结果进行融合,得到一套较好的融合产品。结果显示,融合产品与雷达径向流的平均相对误差相较于模式输出与雷达径向流的平均相对误差由9.70%降低至1.54%。为进一步检验融合方法,设计了两种独立样本试验。试验一将雷达径向流按空间均匀划分为融合样本与独立样本,使用雷达融合样本与模式输出进行融合,此时融合结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相较于模式输出由0.41 m/s降低至0.19 m/s。试验二将雷达径向流和模式输出在空间上都均匀划分为融合样本与独立样本,对两种数据的融合样本进行融合,使用TC (Triple Collocation)方法估计模式输出、雷达观测与融合结果的误差方差,此时融合结果的平均误差方差最小,且其误差方差相对于独立的雷达径向流与模式输出在远岸处有明显减小。以上结果都表明融合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海流,证明了2DVAR方法融合海表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
台湾以东黑潮路径识别与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对中国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路径及其变化,本文基于法国空间局AVISO中心提供的1993—2015年的卫星遥感海表流场逐日资料,对121°—125°E,22.4°—25°N海域黑潮路径进行了逐日识别,得到了共计23年累计8400天的台湾以东黑潮流轴的逐日路径,并研究其在不同纬度的流轴位置及其对应的表面黑潮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台湾以东黑潮流轴路径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台湾以东黑潮流轴在24°N以南出现明显摆动,形成正常和偏东两种路径;黑潮流轴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流轴偏东现象年平均大约出现25次,大致每隔3年出现一次偏东较少的现象,各月流轴偏东次数以4、5月最少,10月至次年3月较多;(2)台湾以东黑潮表面流量大小在6.2—8.3×104m2/s之间;总体上来说,纬度越高流量越大,在23.5°N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流量低值中心;在24.3°N以北流量总体较大,且增长趋势稳定,同时表面流量大小具有较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