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9篇
  免费   1656篇
  国内免费   1822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248篇
地球物理   852篇
地质学   6375篇
海洋学   97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78篇
自然地理   956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314篇
  1996年   296篇
  1995年   253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王友勤  刘尔义 《吉林地质》1996,15(3):111-117
概要的总结了东北区中生代地层中古生物群,以及它们在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分布,借以说明岩石地层的时代,为地层多重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古侵蚀沉积间断面型金矿是桂西的主要金矿床类型。文章着重分析该类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 ,论述矿床成因及成矿机理 ,认为此类型金矿易采易冶 ,经济效益显著 ,建议加大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中生代沉积基准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地质资料研究来恢复沉积基准面变化。首先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沉积构造、古生物组合及古生态、自生矿物和波基面等特征来获得古水深,然后利用对地层做脱水压实校正获得沉积物原始厚度。对湖盆地区古水深和沉积物原始厚度累加起来就可得到沉积基准面变化曲线。沉积基准面变化曲线为在松辽盆地中进行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塔中南坡奥陶系的地层缺失和沉积相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奥陶系内部6个组沉积的时间片段拟定塔中南坡不同区块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部分关键层段的牙形石和几丁虫组合特征证明一间房组和恰尔巴克组在塔中部分井区是存在的,但恰尔巴克组的分布范围最狭窄。总体上,塔中南坡隆起区地层缺失较多,古城墟隆起基本完整。据缺失状况和岩相展布,显示塔中南坡的沉积单元具有由东往西迁移的特征,且各时段迁移的距离与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于新疆乌恰地区早侏罗世康苏组沼泽相砂岩层中,发现并识别出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层,变形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及卷曲变形构造。通过模拟试验的对比研究认为,该软沉积物变形机制与液化作用有关,触发沉积物液化的动力是古地震,并且根据地震震级与液化最大震中距的关系,推测出造成早侏罗世软沉积物变形的里氏地震震级为6相似文献   
17.
藏南白垩系黑-红层沉积岩有机质组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白垩系黑层和红层沉积岩进行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层有机碳含量高于红层5~10倍,红层和黑层饱和烃主峰碳数分别为nC25和nC23;黑层和红层沉积有机质的母质来源都以水生植物和菌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非常有限;但饱和烃的分布和主峰碳数的差异可能反映了有机母源物质在种群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水体温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即红层发育时期水体温度可能高于黑层沉积时期.而在高温度条件下,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造成原始有机质产率和有机质沉积保存量低可能是红层沉积岩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谢锦龙  黄冲  向峰云 《地质科学》2008,43(1):133-153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扩张活动期间于洋、陆壳过渡部位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洋盆扩张的西部边界。新生代里,南海经历了4次成盆事件与3期扩张活动,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陆缘断陷、渐新世—早中新世扩展与中中新世以来的热沉降3个演化阶段。陆缘断陷阶段的充填系列主要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的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等陆相沉积及火山岩等;盆地扩展阶段表现为中-小型断陷、断-坳陷逐渐复合与联合为大-中型坳陷,古地理格局逐渐由河流与湖沼陆相环境演变为滨海至浅海相的沉积环境;热沉降阶段的成盆活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地层表现超覆,盆地出现联合迹象。结合以往勘探与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分析,认为南海西部海域陆架陆坡区发育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首次发现冰楔假形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11月, 在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上游河谷右岸的取土坑内(37°51′ N, 100°08′ E;海拔3 618 m)首次发现楔形构造, 成群分布在表层草根腐殖土之下约0.5 m深度处. 楔体呈袋状或舌状, 楔口宽度和楔体高度约在2.0~3.0 m, 宽高比值接近1. 楔体周围地层为冲洪积相碎石土堆积, 充填物为土黄色、灰黑色粉质土. 楔体两壁附近的卵、碎石长轴具有平行于楔壁的定向性, 说明这些碎石曾经受到过挤压, 据此初步判断这些楔形构造为冰楔假形. 这些冰楔假形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冻土演化和古气候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