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1篇
  免费   745篇
  国内免费   344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344篇
海洋学   24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海域使用论证中利益相关者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准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目前在编制论证报告中利益相关者分析中错位、缺位、失位现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完善,为海洋管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72.
陈厚 《海洋信息》2009,(1):26-30
本文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广东省海域管理工作水平的快速提高,从广东省海域管理工作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分别就制度建设、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海岸线修测、海域管理信息建设、海域勘界工作等8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就海洋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成果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73.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海岸带地区生活和工作,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也给海岸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协调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ICM已经成为解决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有效工具,而EBM理念的融合对ICM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简要介绍厦门ICM体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将EBM理念应用于ICM的具体做法和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74.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全国的海域和海岛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国共确权海域面积22.5万公顷,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9120本,征收海域使用金58.9亿元.  相似文献   
975.
应用“908”专项成果推进江苏沿海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 江苏"908"专项简介 为贯彻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针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认识度比较低的情况,提出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相似文献   
976.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海洋局的有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三项基本制度,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努力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全省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977.
5月13日,是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接受各国提交海洋划界案的最后一天。根据各国提交的资料数据,委员会将做出技术性审定,决定所提交的划界案是否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这一决定将成为海洋划界的重要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978.
针对数字海洋测绘产品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对福州市1∶10 000海岸线修测成果的平面数学精度检测的测点误差分析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79.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oceanic heat content(OHC)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the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associated global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However, OH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Based on in situ ocea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 mainly from the Argo program, we estimated the upper layer(0–750 m) OHC in the Indo-Pacific Ocean(40°S–40°N, 30°E–80°W).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OHC and its likely physical mechanisms are also analyzed. Climatic distributions of upper-layer OHC in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have a similar saddle pattern in the subtropics, and the highest OHC value was in the northern Arabian Sea. However, OHC variabilities in the two oceans were different. OHC in the Pacific has an east-west see-saw pattern, which does not appear in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largest change was around 10°S. The most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s that, there was a long-term shift of OHC in the Indo-Pacific Ocean during 2001–2012. Such variation coincided with modulation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salinity. During 2001–2007, there was subsurface cooling(freshening)nearly the entire upper 400 m lay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warming(salting) in the eastern Pacific. During2008–2012, the thermocline deepen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ut shoaled in the east. In the Indian Ocean, there was only cooling(upper 150 m only) and freshening(almost the entire upper 400 m) during 2001–2007. The thermocline deepened during 2008–2012 in the Indian Ocean. Such change appeared from the equator to off the equator and even to the subtropics(about 20°N/S) in the two oceans. This long-term change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salinity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change of the wind field over the two oceans during 2001–2012, in turn modifying OHC.  相似文献   
980.
为建立适用于近岸海域水质的评价模型,依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构建了1个包含13种水质指标信息、共计400个假设采样站位的数据样本。通过计算其KMO统计量、球形检验及相关矩阵发现,各水质指标间存在较大相关性,故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针对13个水质指标,仅前2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是有效的,且它们可以代表原假设数据81.25%的信息。利用前2个主成分建立了可完全区分四类水质的自动分类图版,即水质评价模型。根据上述水质评价模型绘制了2010年雷州半岛近岸海域的水质类型专题图。分析表明,雷州半岛的湛江港湾、鉴江口海域及铁山港区为第四类水质,东海岛西南、鉴江口外海、徐闻东北角海域、流沙湾及江洪港海域为三类水质,其它区域为一、二类水质。本研究较好地反应了雷州半岛近岸海域水质分布状况,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