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73篇 |
地质学 | 65篇 |
海洋学 | 3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篇 |
自然地理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准确合理的地形水深是影响海洋数值模式模拟和预报的关键。印度尼西亚近海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单一来源的水深数据通常存在较大误差。潮汐数值模拟对地形极为敏感,且其计算量与海洋环流模式相比较小。因此,通过将基于不同水深资料得到的潮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对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采用水深数据的准确性。利用FVCOM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覆盖印尼近海的潮波数值模式,采用来自于ETOPO1和ETOPO5(美国地球物理中心发布的地形高程数据,分辨率分别为1′和5′)、卡里马塔海峡和巽他海峡海图水深数据,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制作了3套覆盖印尼海及其周边海域的融合水深数据,开展了印尼海及其周边海域的潮波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大洋中ETOPO1水深较为准确,在巽他和卡里马塔海峡、纳土纳海、爪哇海,海图水深更加准确,在阿拉弗拉海131°~135°E,以及卡奔塔利亚湾,使用ETOPO1和ETOPO5合成的水深模拟结果最优。基于这一结果,我们构建了覆盖印尼近海(100°~145°E,17°S~7°N)的融合水深数据,可为提高印尼近海海洋数值模拟精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2.
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地震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近海8.7级地震。印尼8.7级地震是全球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并引起强烈海啸。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灾难涉及十几个国家,目前已造成超过22万多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其中印度尼西亚损失最为严重,死亡16万余人,苏门答腊班达亚齐至米拉务沿海损失最大。全球地震活动次数处于平均18次水平,但强度或能量释放是40年来最大的。 相似文献
193.
194.
印尼穿越流是连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唯一载体,与东亚季风和ENSO活动密切相关。帝汶海区是印尼穿越流的主要出口之一,该区不同钻孔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显示在长时间尺度上变化存在着很高的相似性。为了捕捉出口处印尼穿越流的平均信号,本研究将这些记录进行堆叠,并与其他海区的钻孔记录进行对比,探讨印尼穿越流对东亚季风和ENSO活动的响应。总体上,堆叠记录较为精准地复制了各个钻孔记录的信息。帝汶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堆叠记录与其他海区钻孔记录对比显示末次冰期至12~6 ka期间帝汶海可能位于暖池范围内,而晚全新世时位于暖池的边缘;温跃层深度、海水温度和盐度堆叠记录揭示自末次冰期以来印尼穿越流温跃层流呈现逐渐强化的趋势。结合现代水文资料和堆叠记录与其他古海洋古气候记录的对比等,本文推测了不同时期ENSO的冷暖期状态以及东亚季风对印尼穿越流的影响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195.
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方法对印尼贯穿流出流海域卫星测高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1993—2013年期间,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场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其升高速率为0.6 cm/a;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与Niño3.4指数的相关系数超前滞后相关最大可达0.65,且厄尔尼诺年偏高,拉尼娜年偏低;海面高度异常年周期变化显著海域主要受印尼贯穿流、印度洋南赤道流和Eastern Gyral Current(EGC)季节变化的影响,半年周期变化则对应于爪哇沿岸流与南赤道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涡旋的半年周期变化;另外,研究海域海面高度异常还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6.
使用哈佛CMT资料,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 这次地震前, 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 1 500 km的空间尺度上, 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 因此, 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的角度考虑, 对这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的大小既无预测、 亦无预报的情况, 并非由物理上的ldquo;不可预测性rdquo;所致. 相似文献
197.
宝坻台2004年和2005年印尼地震体应变观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凌空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5,(1):7-9
宝坻台地处天津市宝坻县圣人庄,位于史各庄断层附近,是首都圈Sacks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的一个子站(图1),体应变仪钻孔井深253m,水位埋深15m,第四系厚182m,主要由含有少量粘土层的砂土厚层组成,基岩上部为白云岩,下部为含有页岩夹层的砂岩。井下探头使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仪器应变灵敏度设置为10^-9/mV,能记录到清晰的固体潮变化,稳定性好。1988年正式建台,2001年9月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分钟值采样和数据自动传输。 相似文献
198.
马健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5,(1):27-29
北京市47中综合观测站位于海淀区西北部的北安河村47中学校内,东南距佛香阁17km,与其西南的鹫峰地震遗址相邻。该台地处东北旺-小汤山断裂带附近。钻孔岩性为黄色粘土。 相似文献
199.
印尼MS8.7地震对中国大陆3次后续中强地震的动应力触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了印尼地震在3次后续地震破裂面上的动库仑应力变化和静库仑应力变化。静应力变化量小,低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动应力变化峰值为10-1MPa,可能是这3次后续地震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