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6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782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310篇
地球物理   464篇
地质学   1692篇
海洋学   848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44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1979~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客观表征冬季青藏高原南北两支绕流变化的指数,然后分析了其不同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南北两支绕流异常变化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有:(1)青藏高原冬季北支绕流和南支绕流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北支(南支)绕流强、南支(北支)绕流弱时,对流层中低纬度地区从高原西部到我国东部沿岸为一个大范围的异常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系统,500 hPa高原的中部为一个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中心。(2)青藏高原冬季南北两支绕流的变化对中国冬季天气气候有显著影响。当青藏高原北支绕流强(弱)时,中国除东北是气温偏低(高)、降水偏多(少)外,河套、青藏高原及长江以南则是气温偏高(低)、降水偏少(多);当南支绕流强(弱)时,中国气温普遍偏低(高),东北及新疆北部是降水偏少(多),南方大部分地区是降水偏多(少)。(3)分析高原绕流异常变化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表明:当青藏高原北支绕流强、南支绕流弱时,中国东部35°N以北的对流层中都是异常西北风,35°N以南都是异常东北风,受高原异常纬向绕流影响,对流层大气为明显的“正压结构”;相应的对流层底层从南到北为一致的异常西南风,850 hPa以上35°N的之间为反气旋式切变和下沉运动异常,300 hPa以下异常偏暖,这些条件加强了下沉增温,导致中国东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当青藏高原南支绕流强、北支绕流弱时,对流层中的纬向风异常则为明显的“斜压特征”,异常西风呈现为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倾斜的带状特征,其下方自华南近地面到华北200 hPa的“三角形”状异常东风,配合相应的经向风异常和华南到华北的异常上升运动,低层为“三角形”状的异常冷气团向南切入到中国南海,中上层为异常偏暖的西南气流在冷气团上自南向北爬升到中高纬度地区,导致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02.
樊春  曾佐勋 《地学前缘》2002,9(4):408-408
在同一场变形过程中 ,由于岩石之间、不同地质层块之间的流变学差异 ,会引起牛顿流和非牛顿流的扰动 ,这种扰动以构造变形的方式保存下来。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实验 ,我们可以利用保存在天然岩石中的构造形迹或应变型式 ,反演形成这些构造变形时所处物理化学条件下的岩石古流变参数。这类采用构造形迹或应变型式来反演岩石流变性质的方法 ,国外学者称为流变计。目前已提出的构造流变计主要有香肠构造流变计、能干层褶皱流变计、应变折射流变计等 ,其中香肠构造流变计的研究程度较高。Fletcher (1974 )和Smith (1977)推导出幂率…  相似文献   
103.
浅水障碍绕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维炎  施勇 《水科学进展》1999,10(4):351-361
浅水流绕过岸边和固壁时常出现分离生涡、脱涡和周期流现象.文中提出参数化局部涡模型和新生涡在背景流场中输移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算法,成功地对三峡水库坝区水流横向摆动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04.
供水管网渗漏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渗漏管网的流分析是进行供水管网震后功能评价,从而实现在系统层次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在正常使用阶段,渗漏也是供水管网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供水管网渗漏分析的两类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考虑渗漏模型的供水管网流分析的实施步骤。为了比较无渗漏模型和渗漏模型的差异及不同渗漏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一典型供水管网进行了无渗漏管网模型的流分析和不同渗漏模型的带渗漏管网的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渗漏模型是正确评价供水管网服务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总干闸胸墙裂缝危害性及处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张志强  陈方方 《岩土力学》2004,25(10):1537-1541
采用特有的裂缝单元模拟裂缝和特殊的杆单元模拟混凝土中的骑缝筋,对某枢纽工程总干闸胸墙裂缝危害性及处理措施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此分析模型能较好模拟裂缝在外荷载下的变形及混凝土中钢筋的受力状态,对混凝土裂缝处理与加固设计提出了一条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6.
吴国华 《水文》1996,(2):44-48
嘉积水坝泄流曲线初探吴国华(海南省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1问题的提出嘉积水坝位于海南省万泉河下游,距出海口18km。为了充分利用水能,拟将水坝加高0.7m,扩建一座4000kw的水电站。京积水坝建于70年代初,全长441m,是一座结构复杂的水坝。从...  相似文献   
107.
风沙流中沙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在风洞内对与天然沙接近的石英沙风沙流沙颗粒浓度沿高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对 3种不同轴线风速研究结果表明,风沙流中沙粒浓度沿水平方向基本不变,而随高度呈指数衰减,而且其衰减速率与风速密切相关。风速越大,衰减速率越慢;风速越小,衰减速率越快。风沙运动一旦发生时,靠近沙床表面的沙粒浓度随风速变化很小,可以认为趋于稳定,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8.
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尚杰  尹小涛  党发宁 《岩土力学》2009,30(9):2581-2587
岩石常见较大的晶体或者矿物颗粒,混凝土中是骨料,通过团簇模拟大颗粒的力学行为、团簇可以破裂。根据设计的相同数量、相同位置、不同半径的大颗粒数值单轴压缩试验,在虚拟试验条件下,考察了颗粒大小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颗粒材料的破裂形态、裂纹扩展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和破裂能量演化规律发现:大颗粒具有明显的增强特性,有阻止裂纹扩展的作用,破裂多绕大颗粒发展;增强幅度随颗粒半径的增加呈单增趋势,半径较小时,增强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浮力频率用来描述大气层结稳定性,反映大气扰动强弱。利用2014年6月-2017年5月中国地区高垂直分辨率的秒级探空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浮力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大气浮力频率总体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低平流层值大于对流层值;对流层和低平流层中浮力频率随高度变化均较小可视为常数,过渡层浮力频率随高度变化较大,对流层中浮力频率受地形影响较平流层大。对流层中北方地区5 km高度以下的浮力频率随时间呈现出较弱的周期变化,周期为1年,峰值出现在冬季,南方地区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在过渡层中南北地区的浮力频率随时间均呈现出1年的周期变化,峰值出现在冬季,谷值出现在夏季;在低平流层中南北地区浮力频率随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浮力频率的大小变化对重力波参数有较大影响,秒级探空资料计算的的浮力频率和风速切变更精细,较常规探空资料更准确地反映大气稳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0.
切变流中的CISK机制与惯性重力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板对称,有切变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由行波法导出非线性微分方程,通过非线性稳定性理论讨论方程的稳定性,求解了KDV方程,并讨论了线性CISK,非线性CISK,惯性稳定度参数和大气风速垂切变对惯性重力孤波强度和宽度的影响,目的早通过了解影响惯性重力孤波发展的因子,更深入地理解低纬中尺度天气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