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4篇
  免费   782篇
  国内免费   1676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448篇
地球物理   364篇
地质学   1201篇
海洋学   2451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7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南海海底地震仪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是获取深部地壳结构的基础与前提.2006年实施OBS2006-2测线时,有2台OBS(OBS03,OBS06)数据出现异常,无法使用.由于海上航次花费巨大,采集到的数据弥足珍贵.本文采用数据格式检查、邻近台站对比分析、重采样等方法,成功地对这2台OBS数据进行了解编处理,得到了这两个台站的综合地震记录剖面;利用上述方法对2011年实施的OBS973-3测线中的异常台站OBS03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样得到了OBS03台站的综合地震剖面;通过查看两次海上实验班报发现,OBS2006-2测线之OBS06与OBS973-3测线之OBS03内部Sedis编号相同,为同一台记录仪器,再一次验证上述处理方法正确可行;然后对OBS2006-2测线2个台站进行震相识别与走时拾取后,利用前人纵波速度模型开展了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此次对异常OBS数据的重新处理工作,不仅为OBS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处理经验,而且将提高OBS2006-2测线地壳结构的可靠性和约束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2.
用1873~1996/1997年资料,延长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指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指出该指数与我国的冬、夏季天气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还指出,该指数与印度季风强度正相关,并且能解释季风的准两年振荡。  相似文献   
53.
人们谈到我国天气和气候时,往往只强调季风,实际上,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影响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从海面高度异常与海洋热含量变化的线性关系出发,利用1992~2004年多颗卫星融合海面高度资料,对南海海域的热含量异常进行了计算.这一计算结果与基于气候态温盐资料计算的热含量季节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得到的结果还显示南海热含量异常具有明显的长周期变化,表现为:1992~1998年基本保持比较稳定的年际变化特征,1998年之后,热含量出现明显的跃变,这一跃变一直维持到2001年,在2002年开始出现热含量的递减趋势.对此时间序列进行谐波分析可以看出,南海热含量异常除了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周期外,还存在明显的0.5、1.5、2.4、4年和6年的变化周期.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南海12月份热含量异常可以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一种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5.
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收集南海以及台湾周边海域1900~2004年共105a的海洋调查资料,按0.5°×0.5°网格进行温盐计算统计分析,制作了逐月平面、断面分布图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和海洋水文图集,阐明了吕宋冷涡的空间、季节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中尺度涡对海洋科学、舰艇航行及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6.
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对洛川剖面中Rb和Sr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不同时代的黄土和古土壤中Rb和Sr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别 ,按Rb/Sr比值可以清晰地区别出剖面中的黄土层和古土壤层 ;在风化成壤过程中Rb是稳定组分 ,Sr是活动性组分 ,Rb/Sr比值的变化反映了风化成壤作用的强度 ,因而实际上记录了夏季风环流强度的大小 ;剖面中最近 80 0kaRb/Sr比值时间序列与SPECMAP十分吻合 ,揭示了全球冰量大小可能是控制夏季风环流强度变化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  相似文献   
57.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观测发现,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季风暴发以后,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升幅由西向东递减,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34以上降低到34以下,混合层均有所发展,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4~5月,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6~7月,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一个超过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相似文献   
58.
珠江工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别为15.7和71.7km、水深27和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相似文献   
59.
采用最大惩罚T检验(Penalized Maximum T Test,PMT)方法,结合海洋台站元数据信息,选取临近气象站做为参考站,对中国南海9个海洋观测台站月平均SST资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在充分考虑区域性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下,对检验结果进行气候合理性分析并对不连续点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通过多种数据的相关性比较和分析发现,临近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序列是南海台站SST资料订正最优的参考序列;(2)平均每个海洋台站SST资料序列存在1~2个不连续点,其中站址变迁、仪器变更和环境变化对均一性的影响较大;(3)订正后的南海SST序列质量有大幅提高,表明南海SST具有更明显的增暖趋势。   相似文献   
6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利用南海所积累的大量热流、海底温度和地温梯度数据,针对地温梯度的变化,对地温梯度数据进行了初步校正。分情况研究了纯甲烷,甲烷、乙烷、丙烷混合物分别在纯水、海水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的可能分布范围;进而对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中重烃含量的增加,孔隙水盐度的降低,水合物稳定带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也越来越大。比较而言,气体组成的影响要比孔隙水盐度的大。同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与热流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在南海2000m水深范围之内,由于受海底温度的控制,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与水深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