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5篇 |
免费 | 778篇 |
国内免费 | 16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1447篇 |
地球物理 | 364篇 |
地质学 | 1200篇 |
海洋学 | 2450篇 |
综合类 | 172篇 |
自然地理 | 2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203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165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72篇 |
2014年 | 274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240篇 |
2008年 | 245篇 |
2007年 | 231篇 |
2006年 | 231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06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50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21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119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7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2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复杂多样,研究发现主要有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碳酸盐岩重力流、块体搬运、河流搬运、深水水道搬运7种类型,它们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类型和储层分布。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块体搬运沉积、河流供给、深水水道砂是南海北部深水储层的主要成因,而纯粹的浊积岩在该地区发育不广泛。珠江口盆地的深水储层受到河流的供给和后期流体改造的影响,并且存在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物薄层,证明该地区水动力条件较强;琼东南盆地深水储层分布受到了碎屑流控制和深水水道的影响,相对浅水区来看可能存在分选较好、干净的砂体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利用南海所积累的大量热流、海底温度和地温梯度数据,针对地温梯度的变化,对地温梯度数据进行了初步校正。分情况研究了纯甲烷,甲烷、乙烷、丙烷混合物分别在纯水、海水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的可能分布范围;进而对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中重烃含量的增加,孔隙水盐度的降低,水合物稳定带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也越来越大。比较而言,气体组成的影响要比孔隙水盐度的大。同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与热流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在南海2000m水深范围之内,由于受海底温度的控制,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与水深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3.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相似文献
24.
应用U37^K和δ^18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37^K-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37^K-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25.
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污损生物的研究包括生态学、附着机理和防除研究3个方面,其中生态学是基础,附着机理是核心,而防除研究则是解决生物污损问题的终极目标。回顾了中国南海多年来污损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该海区污损生物的主要生态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生物附着机理和防除手段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6.
基于同轴差距测量法的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声衰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分析沉积物声波测量过程能量损失的实质,阐述平行轴差距衰减测量法和垂直轴差距衰减测量法的研究基础——差动式衰减测量方法原理,并推导了其衰减系数公式。根据南海沉积物的柱状样品分装的特点,结合以上两种方法,提出了同轴差距衰减测量法,这种方法具有原理上的合理性并且其可操作性强;运用此方法测量了沉积物在常温和温度控制变化条件下的声波信号,计算了衰减系数,研究了温度对沉积物声波传播能量的影响,得出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具有以下声衰减特性:沉积物含砂量高,声衰减系数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物的声衰减系数变化具有不均匀性,整体呈非线性减小趋势。以上研究将为声学遥测和反演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7.
在南海北部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辅助手段。在6个航次中采集了沉积物、底层海水及海面大气样品,测定了近50种化探指标,并采用稳健统计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异常圈定。化探结果在油气藏上方发现了清晰的、具不同指标组合的综合化探异常,与邻近空构造形成鲜明的对照。圈闭顶部的块状异常和圈闭周绿的环状、半环状异常是下伏油气藏的良好指示,而剖面上呈锯齿状、平面上呈线状的异常则与断裂带有关。实践表明,建立已知油气藏上方的化探异常模式及解剖已知空构造上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指导本区或邻区的化探异常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8.
29.
1873—1996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用1873 ̄1996年/1997年资料,延长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指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指出该指数与我国的冬、夏季天气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还指出,该指数与印度季风强度正相关,并且能解释季风的准两年振荡。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