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0篇
  免费   909篇
  国内免费   1550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978篇
地球物理   462篇
地质学   1749篇
海洋学   234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90篇
自然地理   31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4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利用零降水日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成因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海温(SST)对次年夏季广东沿海地区降水有明显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年代际变异;南海SST影响广东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域在不同的年代际阶段都非常靠近广东省,局地性非常明显。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2.
对1998年6月南海北部20天的海流和温度定点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该海域内潮的特征及其能量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内潮的主要成分为O1,K1,M2与S2分量,其中全日内潮(O1与K1)的能量占主要部分。在观测期间,此四个分量的海流失量均为顺时针旋转,其潮流椭圆半长轴的最大值超过14cm/s。海水温度的变化显示出内潮存在准日周期振动,平均垂向振幅达到50m。观测到的内潮携带高能量且其活动存在不连续性,在观测范围内,全日内潮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kJ/m^2及3.5kJ/m^2,半日内潮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1kJ/m^2及1.5kJ/m^2。  相似文献   
963.
利用 Sea 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质量浓度及TRMM微波遥感海表温度产品, 研究了南海海表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同海表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南海叶绿素质量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通常低叶绿素质量浓度(<0.12 mg·m-3)出现在弱风高海表温度(>28°C)的春、夏季节;高叶绿素质量浓度(>0.13 mg·m-3)通常出现在有较强风速和较低海表温度(<27°C)的冬季。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南海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海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尽管在南海南部、南海中部、南海西部及吕宋西北部4个代表子区域的显著性有所差异, 但都暗示温度变化所反映的垂向层化调控了营养盐质量浓度和浮游植物量变化。可见, 温度可能是影响海洋上层稳定程度及垂向交换强度的重要指标, 从而可能调控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964.
一次粤西沿海地区强降水成因与GRAPES预报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 4次/d的1°×1°FNL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GRAPES_36 km模式预报资料,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2010年6月28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系由于南海季风槽建立造成,实况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都符合南海季风槽的特征.强降水的辐合上升运动十分之明显,水汽辐合高值区与暴雨落区一致,强降水伴随南海季风槽建立同时发生.GRAPES_36 km模式对此次季风槽形势预报、物理结构描述得相当清晰,暴雨落区对应的高能区、强烈辐合区,模式描述相当准确,模式的提前量能够保证对此次季风槽造成的强降水作出提前预报.  相似文献   
965.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66.
路透香港4月23日电——中海有限公司称,该公司在中国南海西部再获新的天然气发现东方13—2,测试井的日产天然气约42.4百万立方英尺。中海油4月20日在一份声明中称,东方13—2位于南海西部海域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北部地区。钻获该发现的东方13.2-1井共钻遇35米的天然气层,所在海域水深65米,完钻井深3168米。这是继2010年东方13—1气田中层评价成功以来,莺歌海高温高压天然气领域再获新发现。  相似文献   
967.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特提斯与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叠合部位,构造特征十分复杂,其构造属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从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火山型被动陆缘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均有表述。南海复杂的形成机制以及东、西部构造差异性所引起的地球物理、岩浆活动等认识的异同,是造成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全球典型地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南海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开展大洋钻探与多学科综合分析,揭示南海海盆的多期扩张与多盆张裂特征,是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的关键。探讨了南海三叉裂谷张裂模式,初步认为南海第1次扩张具有非火山型被动陆缘性质,第2次扩张具有火山型陆缘性质。  相似文献   
968.
2012年的南海,繁忙、繁荣、繁华,万众瞩目:广东省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朱小丹省长表示,预计2012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1万亿元;广西确立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战略目标;海南更因为三沙市的成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作为国家海洋局设在南海区的海洋行政管理机构,代表国家海洋局在南海区行使组织  相似文献   
969.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相似文献   
970.
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了 SeaWiFS传感器获取的近13年的逐月叶绿素浓度资料,得出南海叶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海叶绿素浓度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4种典型的分布结构,而时间上以季节变化为主:EOF1呈现了南海叶绿素浓度近海高、海盆区低的基本分布特征;EOF2显示出夏季越南沿岸激流形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存在,除显著的季节变化外,其时间序列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ENSO事件关系紧密;EOF3体现了南海叶绿素浓度随东北季风加强而升高的现象,其高值区分布于东北-西南向的海盆主轴以北,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形成一个极大值中心;另外, EOF4反映了叶绿素浓度较短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明显的三涡结构,与南海海面高度的三涡结构有极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