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7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实验水温(28±2)℃条件下,以60mg/kg单剂量甲基睾丸酮对尼罗罗非鱼混饲口灌给药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药物水平,研究甲基睾丸酮在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肌肉中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peak)为3.04h,质量浓度C(max)为33.331ng/g,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073h。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浓度24h内呈指数型下降,具有较高的消除速率,其后消除得较缓慢,消除方程符合C=46.18e0.101t。29d后罗非鱼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水平在美国FDA的检测限0.8ng/g以下,给药120d后肌肉中检测不到甲基睾丸酮残留。  相似文献   
42.
采用水体中常见污染物——苯酚对奥尼罗非鱼进行刺激,研究不同浓度苯酚对奥尼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奥尼罗非鱼分别暴露于0.005、0.025、0.125、0.625、3.125 mg/L等5个浓度的苯酚中8周,每两周采集抗凝血液和血清,用于检测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暴露于低浓度苯酚组(0.005 mg/L和0.025 mg/L)的奥尼罗非鱼NBT(氯化硝基四氮唑蓝)阳性细胞数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浓度苯酚组(0.125 mg/L和0.625 mg/L)和高浓度苯酚组(3.125mg/L)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P<0.05),可减少NBT阳性细胞数、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抗菌活力;促使溶菌酶活力和溶菌酶含量先升后降。表明中高浓度苯酚组对奥尼罗非鱼具有明显的免疫毒性。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配合饵料、轮虫、蛋黄、轮虫+人工配合饵料(3~12日龄投喂轮虫,13日龄起投喂配合饵料)等4种开口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轮虫+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0.011g/d和17.18%d-1;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配合饵料与轮虫组的仔鱼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0.3%和89.7%,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仔鱼发育较好,大部分个体进入稚鱼阶段;蛋黄组成活率最低,只有40.7%,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投喂鲜活的天然饵料(轮虫)+配合饵料是罗非鱼苗种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44.
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尾鳍腐烂病的病原菌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珍  邹晓理 《热带海洋》1993,12(1):100-102
  相似文献   
45.
用苯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以评价其在水环境中对奥尼罗非鱼的影响。研究表明:苯酚对奥尼罗非鱼的24、48、96 h的LC50分别为40.33、34.23、28.07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别为10.06、9.14、8.48 mg/L;苯酚对奥尼罗非鱼SC及最大容许浓度MPC分别为2.807、0.281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SC为0.848 mg/L,最大容许浓度MPC为0.085 mg/L。  相似文献   
46.
采用常规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检验、API20strep快速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引起2009年海南罗非鱼大规模死亡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株分离菌均为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分离菌16S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存取号分别为GU363869和GU363870)与其它链球菌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相似性在96.5%—100%之间,所测2株病原菌16SrR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100%。16S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2株病原菌均与无乳链球菌聚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类药物、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27种试验药物较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等11种试验药物不敏感,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47.
系统试验了在过滤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O2后DO、pH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浓度的CaO2对尖吻鲈、罗非鱼的饲养及运输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加入CaO2 15×10^-6 ̄20×10^-6,能很快增加水中DO,对抢救尖吻鲈鱼苗浮头有较好效果,在平时饲养中施CaO2 10×10^-6 ̄20×10^-6增氧效果也明显。在罗非鱼高密度暂养或运输中,施入CaO2 45×10^-6 ̄75×10^-6对增氧,  相似文献   
48.
采用换水式毒性试验法研究了壬基酚(nonylphenol)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O.aureus)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效应和对鱼体的器官损伤。结果表明,壬基酚对奥尼罗非鱼的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3.4、351.5、311.2和264.6μg/L,属剧毒物质。与空白对照相比,奥尼罗非鱼血红细胞的核异常率在最低处理浓度(150.0μg/L)下有显著意义的增加,微核率在≥337.5μg/L时也开始具有显著意义的增加。不同的暴露时间和剂量对血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壬基酚对奥尼罗非鱼的鳃、肾脏、脾、肝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49.
对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尾鳍腐烂病(烂尾病)病原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无气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anaero-genes Schubert.菌体细胞为直杆,单个,以单极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患病鱼行动迟缓,常浮在水面上游动,鱼体变黑至死亡。  相似文献   
50.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19(43)确定酶法自溶罗非鱼下脚料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最适自溶条件为:料液质量比1:3,反应温度50%,pH7.5,反应时间6.5h;酶解结束蛋白质回收率为81.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