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41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538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航空摄影测量作为摄影测量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倾斜航空摄影和无人机摄影测量等多种新作业模式的出现,给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催生出了诸多新的解决方案。此外,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中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融入航空摄影测量中,推动航空摄影测量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当代航空摄影测量学已经是多种传感器融合、多种数据采集方式结合、传统摄影测量和人工智能技术交叉的产物。三维重建是航空摄影测量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当代航空摄影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着重从航空影像的同名连接点自动提取与匹配、区域网平差、密集匹配和单体化建模4个方面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讨论,给出了当前国内外主流的航空影像摄影测量处理框架。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体系不健全、全要素实景建模方法不完整等问题,详细描述了全要素实景模型的组成,重点分析了底层遮挡模型缺失、室内外一体化建模等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地面近景、倾斜摄影、全要素地形图数据和普查信息等空地多源数据的全要素实景模型生产技术方案.以上海市示范区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在全国城市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提出了最小体积单体约束的线性光谱解混算法。该算法不需要假设数据中存在纯像元,采用二次规划方法计算降维后的端元矩阵,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实现丰度估计和端元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解混的结果整体上优于MVC-NMF算法。  相似文献   
104.
吴征 《矿物岩石》1993,13(3):95-99
笔者运用GC—MS方法,在广西百色盆地湖相暗色泥岩和原油的UNA组分中普遍检测到单环烷烃。经初步研究认为,此类化合物碳数组成与分布和典型海相有机质明显有别。同一样品中烷基环己烷、正构烷烃和一元正脂肪酸的碳数组成、分布的相似性为烷基环己烷源于脂肪酸提供了证据,因而此类化合物亦属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源物输入和油源对比的潜在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常规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山东一次阵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主要发生在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山东高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形势下,阵风锋、地面辐合线和负变压中心所产生的抬升作用及近地面层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骤降是触发对流的关键因素。低层水汽充沛、湿层厚,属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强对流发生区域处在假相当位温差(Δθse)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torm relative helicity,SRH)的大值中心及其右侧位置。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850 hPa与500 hPa之间温差、大风指数、强天气威胁指数等都对此次强对流有较好的指示作用。0 ℃层高度和融化层高度较高是此次过程未出现大冰雹的原因。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在强对流预报业务中需要注意。此次强对流过程是线状回波带前侧风暴内出现了阵风锋,阵风锋又不断触发雷暴使个别强单体风暴发展加强成为超级单体风暴,具有持续时间较短的中气旋、高悬的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风暴顶辐散、窄带回波、径向速度大值区等回波特征。风暴移动速度比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速大,缩短了超级单体存在时间。此外,风暴参数与天气的强烈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认识沉积环境有机碳留存状况是阐述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碳早期成岩的关键内容。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及其邻近海域为背景,通过研究表层沉积物中脂类化合物的形态组成,认识脂类有机碳的来源和留存状态,阐述特征脂类分子的早期成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0.22%~0.66%,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布在-20.88‰~-22.93‰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海源特征。沉积物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6种脂肪醇、8种甾醇和植醇;总脂肪酸、脂肪醇、甾醇和植醇含量分别为12.57~40.27μg/g、5.35~8.98μg/g、0.15~3.75μg/g和0.01~3.99μg/g干重,总体表现为靠近珠江口和台湾海峡略高。脂类化合物的存在形态以游离态(FR)和碱性水解态(BH)为主,酸性水解态(AH)贡献较低;其中植醇和甾醇呈现显著的BH优势,植醇中未检出AH组分的贡献。脂类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海洋现场生产,海洋微藻和细菌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1.18%~33.78%和11.02%~15.64%,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低于5%。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的支链脂肪酸在靠近珠江口海域高达1.79~2.62μg/g,占总脂肪酸的5.14%~6.50%,并与硫酸盐还原过程相关的古菌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7.
首次对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对该地区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土门格拉组烃源岩中的有机母质为混合来源,既有陆生植物来源,又有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烃源岩成熟度参数显示,土门格拉组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已达到高成熟阶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这些特征进一步证实了土门格拉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08.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富含丰富的油气资源。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3段是该区重要的含油层系。在长3油层组原油特征和油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长3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分布进行了探讨,结合成藏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层组石油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长3油层组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存在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石油的运移。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大量生烃,且以垂向、侧向、垂向-侧向交替式混合运移的方式,从盆地中心和生烃中心向西部和西南侧向运移和充注,油气充注点位于M18、Z71和Z49等井区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青藏高原全新世夏季风最强、气候最湿润阶段这一争论议题,本文应用气相色谱仪(GC-FID)和气相色谱-高温热转变-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C-TC-IRMS),分析了兹格塘错沉积岩心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兹格塘错岩心中主要以n-C15/16/17为主峰碳的短链正构烷烃占据主导地位,指示了湖泊自生浮游藻类与菌类等低等生物对湖泊沉积岩心中的有机质贡献高于大型水生植物和陆生高等植物表皮蜡质所产生的有机质。基于正构烷烃参数(如:碳优势指数CPI值和平均碳链长度ACL值)及单体氢同位素比值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指出兹格塘错流域的气候湿润期处于中全新世(5.8~2.7 cal ka BP),明显滞后于早全新世的太阳辐射最强期,这主要归结于该流域冰川融水补给的匮乏及局地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31个分别形成于还原性咸化水体和淡水环境的页岩和泥岩样、20个油样中甾类化合物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原油中的甾类化合物异常丰富,主要包括C27-29规则甾烷、C28-30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以及芳香甾类;不同层段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各具特色,发育于牛庄洼陷南斜坡咸化水体的富藻类沙四段页岩富含4-甲基甾烷及甲藻甾烷,形成于淡水环境的沙三段泥岩中甲藻甾烷不太发育。烃源岩、原油中规则甾烷的分布型式明显有别于甲基甾烷,指示两类化合物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藻类属种。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受控于古环境、生物先质种类及热成熟度等多种因素。不同层段甾类化合物的特征性分布使其成为该区油源岩确认的关键指标。结果还表明,甲基甾烷在油源岩识别中比规则甾烷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依据甾类化合物,可判断埋深超过2700m的Es4烃源岩与原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发育于牛洼洼陷南斜坡的未熟-低熟特殊烃源岩-富藻类页岩与原油没有可比性,该结论是对近期油源调查结果的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