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13篇 |
免费 | 7976篇 |
国内免费 | 41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67篇 |
大气科学 | 6051篇 |
地球物理 | 3045篇 |
地质学 | 19957篇 |
海洋学 | 2555篇 |
天文学 | 58篇 |
综合类 | 2373篇 |
自然地理 | 27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832篇 |
2023年 | 1273篇 |
2022年 | 1622篇 |
2021年 | 1678篇 |
2020年 | 1471篇 |
2019年 | 1477篇 |
2018年 | 1022篇 |
2017年 | 1043篇 |
2016年 | 1202篇 |
2015年 | 1316篇 |
2014年 | 1955篇 |
2013年 | 1618篇 |
2012年 | 1761篇 |
2011年 | 1785篇 |
2010年 | 1623篇 |
2009年 | 1649篇 |
2008年 | 1606篇 |
2007年 | 1323篇 |
2006年 | 1231篇 |
2005年 | 1233篇 |
2004年 | 1016篇 |
2003年 | 991篇 |
2002年 | 809篇 |
2001年 | 820篇 |
2000年 | 815篇 |
1999年 | 760篇 |
1998年 | 661篇 |
1997年 | 719篇 |
1996年 | 583篇 |
1995年 | 583篇 |
1994年 | 515篇 |
1993年 | 414篇 |
1992年 | 400篇 |
1991年 | 311篇 |
1990年 | 260篇 |
1989年 | 171篇 |
1988年 | 85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7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广州南沙区气象探测基地大气成分站2012年散射系数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散射系数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气象条件中风对散射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散射系数平均值来看,雾霾日的散射系数﹥霾日的﹥雾日的﹥一般日的;从季节来看,夏季和秋季雾霾日的散射系数﹥霾日的,冬季霾日的散射系数稍大于雾霾日的;一年中散射系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0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霾日和雾霾日的散射系数日变化呈双峰形;雾日双峰型分布不明显,一般日没有明显日变化。散射系数同日照、湿度、气温和风速都呈负相关,与风速的负相关最显著。散射系数的高值出现在西北风中,外来源的输送对南沙散射系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风速小于7.0 m·s-1时,散射系数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小;风速大于7.0 m·s-1时,散射系数随风速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92.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对2005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概括了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点,总结了2005年登陆热带气旋的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对登陆热带气旋规律的认识和做好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94.
研究地层是有效寻找沉积矿产的重要基础,将龙永煤田内关于的层位及分带性与大区域上的相似层位作了对比,并论述了本煤田的特征与变迁的基本过程。最后,结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就煤田内的产出情况,作了两点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95.
96.
春季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相似文献
97.
根据地质、地貌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探讨展布于云南边陲哀牢山两侧的北西向断裂组成的红河断裂构造带,在东南亚的延伸特征。提出在该延伸带两侧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和大地构造发展上均有显著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该断裂构造带在大地构造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利用光谱特征进行岩石矿物分析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多数蚀变矿物如赤铁矿、水云母等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具有诊断性强的波谱特征。因此,利用典型岩石矿物光谱特征可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对相山铀矿田蚀变矿物进行光谱测量,经数据处理获得了不同典型蚀变岩石矿物的反射率光谱曲线。通过对这些光谱曲线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影响岩石矿物反射率的因素,探讨了水云母、萤石、赤铁矿等典型蚀变岩石的反射率曲线特征,并建立了相应的典型蚀变矿物光谱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99.
沾化凹陷垦西地区位于渤南洼陷与孤岛凸起过渡的斜坡部位,油气丰富,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通过构造,沉积特征综合分析,对该区构造单元进行了重一,自南向北依次划分为三合村洼陷,垦西突起和北部缓坡断阶睛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00.
从分析区内水文地质特征入手,根据武平县悦洋银多金属矿区、上杭县古石背铀矿床、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区西北矿段铜矿床等水文地质特征,提出该区矿床水文地质勘探,应查明构造断裂带的特征,采用多种勘探方法相结合,加强地下水长期观测,正确地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和主要充水因素.准确预测矿坑涌水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