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7篇
  免费   1724篇
  国内免费   3815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6300篇
地球物理   633篇
地质学   2733篇
海洋学   237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96篇
自然地理   444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392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525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443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303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82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54年   3篇
  1947年   5篇
  1943年   4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3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 230百万年前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使得地球表面大为改观。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改造运动,在广大的太平洋超级地区表现得尤为强烈,涉及亚洲边缘,北美和南美边缘、大太平洋分地岭以西的太平洋的颇大部分。总的说来,这是一个沉积作用急剧、变形作用多种多样、岩浆作用强烈的时代,这些作用既见于已稳定了的构造上,也出现在新形成的构造上。  相似文献   
992.
受强冷空气和低空切变共同影响,2009年2月12日17时至13日08时,集安市出现了历史同期最强的冬季大到暴雨天气,其它市县出现了历史同期最强的雨转暴雪天气过程,本文以常规气象资料及数值预报资料为基础,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影响天气系统、雨转暴雪的前期气温分析、温度场结构特征、各气压层大气温度结构特征,动力条件及高低空急流配置、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等方面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是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槽-脊经向环流形势下,500hPa北涡南槽、地面江淮气旋、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江淮气旋东移加强北上对雨转暴雪天气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2月12日最高气温上升到6~8℃,如此高温为通化地区降水积累了强大动力和能量来源,也是本次降水开始是雨原因。降水开始时我省的东南部受暖锋控制,降水以雨的性质为主,随着冷锋东移南下,我区自北到向南依次转为降雪。高低空急流的动力耦合作用、低空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带从孟加拉湾、南海、东海、黄海带来异常充沛的水汽和强烈的辐合所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是本次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低层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使低层形成强锋区,为雨转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993.
12007年秋季气候特点 1.1气温特高,冷空气活动次数少 2007年秋季(9—10月),吉林省平均气温为11.5℃,比常年同期高1.1℃,居建国以来同期高温的第7位,各市(州)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偏高。9月气温明显偏高,为16.1℃,比常年同期高1.6℃,居建国以来同期高温的第3位,其中自城市和松原市均比常年同期高2.3℃,其它市(州)比常年同期高1.2~1.8℃。月内只有7天全省日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其它时段均高于常年。10月全省平均气温为7.0℃,比常年同期高0.6℃。其中白城市和松原市月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同期高1.1℃和1.2℃,  相似文献   
994.
北太平洋高度场异常关联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飞  支蓉  龚志强 《大气科学》2011,35(4):721-728
采用NCEP/NCAR全球高度场和地面气压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负关联中心由低层到高层的空间分布,以及与其有较强关联的异常关联中心的特征.结果表明,各高度场中与北太平洋关联比较显著的中心比较一致,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赤道中太平洋和白令海峡的负关联中心,以及北美大陆东南部的正关联中心.三个区域内格点对北太平洋的综合作用表现...  相似文献   
995.
论太平洋成矿带矿床中锡银金矿化共存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6.
苏宝煌  孙咏 《第四纪研究》2023,43(4):940-951

本研究利用大气环流模式,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的8个地形抬升情景, 并考虑地球轨道参数(强弱岁差和高低地轴倾角)组合, 开展了24组敏感性数值试验, 集中研究了地形抬升对轨道尺度欧亚内陆干旱和季风降水的调制作用。结果分析表明, 整体而言, 青藏高原区域地形的阶段性逐步抬升调制的欧亚大陆降水对岁差和地轴倾角的响应具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但响应强度略有差异。此外, 不同地形抬升情景下, 降水对轨道强迫的响应呈现出区域差异。其中,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区域地形调制轨道强迫作用的高敏感区域, 尤其伊朗高原抬升有效强化了轨道导致的降水增加信号; 青藏高原中部、东部和北部的抬升则通过引导季风环流向北辐合加强, 增强了岁差和地轴倾角引起的北东亚季风降水幅度; 伊朗高原抬升有效地加强了中国黄土高原降水对地轴倾角的响应。这些试验结果揭示青藏高原是东亚夏季季风的轨道尺度变率的潜在影响因子, 这可为地质记录揭示的季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变率强化现象提供机制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7.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 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相似文献   
998.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999.
0812号台风鹦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分析了台风"鹦鹉"影响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征,发现:(1)台风鹦鹉的影响期间,南压高压中心位置稳定在青藏高原东部,有利于台风右侧高层的辐散流场;(2)副高强度偏弱位置偏东,不利台风东侧水汽输送。700hPa槽后的偏北气流大举南下与台风前的偏北气流合并,台风中层冷空气的入侵影响有利暴雨的发生;(3)暴雨期间,低层切变在广西南部频繁摆动为当地暴雨提供动力条件,台风强度和云系的维持主要来自于南海20°N以北的一条较狭窄的急流带为台风前西侧降水提供水汽条件;(4)南宁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γ中尺度系统与强度场上雨团强度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造成暴雨的原因是不断发展的强对流单体。  相似文献   
1000.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伯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6,16(4):314-321
本文采用了MM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8时至6日20时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就暴雨过程中锋生次级环流各强迫项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暴雨过程不同时期各项的作用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