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1篇 |
免费 | 570篇 |
国内免费 | 5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4篇 |
大气科学 | 430篇 |
地球物理 | 1028篇 |
地质学 | 1385篇 |
海洋学 | 474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710篇 |
自然地理 | 6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55篇 |
2022年 | 191篇 |
2021年 | 222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154篇 |
2016年 | 185篇 |
2015年 | 239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320篇 |
2011年 | 284篇 |
2010年 | 326篇 |
2009年 | 360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59篇 |
2005年 | 239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204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 毫秒
991.
纳伪概率可控的四舍五入法及其在RTK模糊度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TK模糊度固定通常采用序贯四舍五入方法,该方法只固定能可靠固定的部分模糊度,因此控制四舍五入的纳伪概率是实现RTK可靠性的关键。从含多个备选假设的假设检验理论出发,研究纳伪概率可控的四舍五入方法,根据风险水平和实数解的质量自适应地确定四舍五入取整区域,从而有效地控制整数固定的纳伪概率。并结合GNSS应用中两种特殊情况,发展两种简单实用的应用策略。采用基线长94.6km的CORS站GPS双频数据进行网络RTK模糊度固定试验,分析本文纳伪概率可控的四舍五入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纳伪概率可控的四舍五入方法的固定率与传统四舍五入方法的固定率相当,且较传统方法更能有效地控制纳伪概率,提高整数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通过对19个观测井2年定期、连续的水位观测,以及水质主要9种离子浓度分析,阐述了辽东湾西部沿岸海水入侵的分布特征。根据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5大类型:Na+-Cl-型、Cl-.HCO3-或HCO3-.Cl-型(阳离子为Ca2+.Na+)、HCO3-.Cl-.SO42-或Cl-.HCO3-.SO42-型水(阳离子为Ca2+)、SO42-.HCO3-型(阳离子为Na+.Ca2+)、HCO3-型(阳离子为Ca2+.Na+)。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带状分布,类型变化规律明显,反映了海水入侵分布特征。当淡水开采时,水位降深越大,微咸水入侵强度越大。控制淡水开采是防止微咸水入侵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4.
995.
2010年9月3日16时35分46秒新西兰南岛Greendale附近发生了MW7.0地震, 震源深度约10.0 km.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又发生了MW6.1地震, 为2010年MW7.0主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 震源深度约5.0 km, 发震断层为Christchurch南约9 km一条近东西走向逆冲的隐伏断层, 该地震造成Christchurch城内多处建筑物严重损毁. 本文分析了2010年新西兰地震事件MW7.0主震与MW6.1余震强地面运动的特征. 新西兰MW6.1余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整体高于MW7.0主震. 将主震和余震的强震观测记录分别与新一代衰减关系(NGA)进行对比, 发现余震强震观测数据整体高于其震级对应的NGA. 分别选取距离主震和余震震中最近且强震观测记录最高的两个台站(GDLC台站和HVSC台站)作为参照台站, 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DCSM)及有限断层随机振动模型(SFFM)进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计算, 分析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并对比二者的优势及局限, 以便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通过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特征, 实现区域化特征快速、 实时分析及局部重点、 细致分析相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7.
随着土木工程领域数值计算水平的提高,对大型混凝土结构进行准确力学分析的能力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对土要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更精细的认识。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是大型混凝土结构动力安全评价的基础。在总结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混凝土材料动力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综述,并对混凝土等级、试件尺寸养护环境、试验方法等影响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提出了多轴应力状态、复杂环境条件、复杂应力路径以及循环往复荷载是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这也是决定大型结构动力灾变的关键环节。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目前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像控点布设方案不合理、野外测量难度高、图像畸变差大等缺陷,导致测量精度较低,研究基于动态后处理差分技术(PPK)差分技术的无人机倾斜摄影像控点测量精度控制方法。基于PPK差分技术的无人机倾斜摄影及空三测量原理,以某大学新建校区作为无人机航测测试区,设计了三种像控点布设方案,采用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软件ContextCapture以及中海达UBASE软件进行PPK后差分技术数据处理,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像控点布设方案的测量精度,实现像控点测量精度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像控点的布设以四周均匀布控、中间点状布控的方式为最佳,可以大幅度提高平面和高程测量的精度,同时像控点布设的密度需要根据实际航测面积进行合理计算,两个像控点之间的距离控制在9 000到18 000像素,可以实现用最少外业布置达到最佳测量精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9.
孤山川流域近30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土壤流失治理的需求,选择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定量研究了孤山川流域近30a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5~1986年,土壤侵蚀强度加剧,侵蚀面积增加了138.13km2,流域东南部增加最多;第二阶段为1986~2006年,全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侵蚀面积减少了163.09km2,1986年和1997年,东部地区减弱趋势更明显。中度以上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程1 070~1 300m处,都对应于18°~35°的陡坡地;1975年和2006年,中度以上侵蚀分别集中在900~1 150和1 300~1 800,单位为 MJ·mm·hm-2·h-1。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1975~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向良性循环发展。可为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I副区土壤侵蚀规律和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