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3篇 |
海洋学 | 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8篇 |
自然地理 | 1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对中部省区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进行测度;进而通过构建竞合关系模型结合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中部省区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判断并对其演进态势进行探讨。中部省区间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提升,但省际间区域分工的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山西与各省区间的分工程度较高,提升速度较快;竞合关系分析显示山西与其它省区主要表现为强互补合作关系,而其它省区间则主要表现为竞争型区域经济关系,且竞合关系演进的两极分化态势明显。由此认为,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加强中部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2.
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采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EG集聚指数、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及其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先集中后均衡的空间集聚,整体稳定在低集聚区间;长三角城市群电子信息制造业在相邻空间单位中具有空间正相关特点;集聚经济、政策支持等因素对不同企业绩效水平产生差异化影响。对于中低绩效企业而言,政策支持的促进效应大于集聚经济,对于高绩效企业而言,集聚经济的促进效应由于政策支持,内部规模经济对各绩效水平企业均呈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4.
当微博、微信成为个人的必需,当平板电脑成为教学的工具,当网络购物变得司空见惯,当智能手机变得形影不离,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正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建筑作品有一种建筑形态日渐复杂的趋势,此类建筑倡导的是一种对建筑进行精密控制、以制造业的标准来打造建筑的理念。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产生、发展进而完善的BIM技 相似文献
125.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低碳高效能源体系与“双碳”目标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其时空布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1年企业数据和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刻画了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时空布局演化特征,并采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光伏装备制造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北、广东等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并呈现自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2)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的空间扩散主要表现为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通道扩散三类模式。(3)研究期间,制造业基础、碳排放总量、科技创新水平、政策补贴力度、核心企业空间邻近性是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4)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主要呈现三种布局模式:市场-成本导向型、政策-资源导向型和综合导向型。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增强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和整体韧性为目标的多元化布局模式日益显著。本研究有望为中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与决... 相似文献
126.
信息制造业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1999—2007年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按照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初步划分为五大等级;(2)等级之间的差距随着等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等级上各省、市、区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3)31个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间维度变动轨迹显示,1/5以上的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1/4以上的省、市、区比较稳定,不到1/3的省、市、区有所下降,而其余省、市、区呈不规则波动。 相似文献
127.
提起光学天象仪,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德国蔡司天象仪,其次是日本的五藤天象仪和美能达天象仪其实美国天象仪也是世界天象仪制造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军, 相似文献
128.
如何提升全国制造业集群的韧性,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历史回顾提炼中国部分制造业集群集聚的多阶段典型事实,区分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动态集聚”与“集聚动态”,构建基于重组机制的韧性提升分析,提出单一阶段或多阶段提升的两种情形。文章使用1978—2022年中国制造业集群的生存企业数据,分析制造业集群的“动态集聚”即集聚趋势的变化,及其积极应对不利经济冲击和主动调整升级的程度。多维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不同行业中类的制造业集群类别呈现较大的差异;根据环境的变化,集群可能通过加深本地专业化或扩大多样化等方式来实现适应,其中,多样化是提升集群韧性的主要调整渠道,且整体多样性与集群韧性呈现U型结构。因此,需要加快“产业链集群”的建设步伐,选择长期韧性发展路径,协助中国制造业集群占领全球价值链制高点。 相似文献
129.
本文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对比了江苏和浙江两位数和三位数制造业在地级市和区县尺度的空间分布模式。发现江苏和浙江两省大多数的制造业地理分布都较为集聚,并且很多地理集聚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分布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浙江省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总体上高于江苏。对典型产业的分析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往往竞争力越强。 相似文献
130.
为深入分析国内外市场潜力对于中国制造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影响,首先引入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国内外市场潜力对于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进而结合跨省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省域国内外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进行经验论证。参数估计结果很好地证实了省域内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以及省域间的国内市场潜力和国外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实证结果也证实了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化程度对制造业集聚的直接促进作用,劳动生产率对制造业集聚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正向溢出效应,实际工资水平对制造业集聚的直接和间接阻滞(负溢出)作用。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0-1邻接空间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具有一致性。文章最后指明了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