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21篇
  免费   2501篇
  国内免费   3167篇
测绘学   1678篇
大气科学   4887篇
地球物理   2719篇
地质学   3911篇
海洋学   2542篇
天文学   262篇
综合类   1054篇
自然地理   2836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544篇
  2022年   695篇
  2021年   736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517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569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977篇
  2013年   780篇
  2012年   840篇
  2011年   838篇
  2010年   799篇
  2009年   881篇
  2008年   870篇
  2007年   833篇
  2006年   760篇
  2005年   709篇
  2004年   575篇
  2003年   600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480篇
  2000年   400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414篇
  1997年   425篇
  1996年   369篇
  1995年   293篇
  1994年   290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246篇
  1991年   235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7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我国现有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技术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业务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机制,研究了该机制的技术实现方法,提出了通过捕获土地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变化来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技术,基于Oracle GoldenGate进行了技术实施,开展了试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可驱动日常性野外实地核查和土地利用数据变更。  相似文献   
92.
在频率-波数域中采用解析法,解出多层条件下海底实测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分解成上行和下行P波和S波的算法,导出海底各层地震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简称RVA)的递推计算公式,为海底多波多分量AVO弹性参数的反演及流体因子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合成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算法能较可靠地从海底多波多分量记录中提取RVA信息.  相似文献   
93.
文章利用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招远气象站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5年招远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以0.22℃/10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季节平均气温均以不同速率上升,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快速上升使得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4.
95.
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96.
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在发挥供暖、制冷等作用的同时,埋管区地层温度场也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变化,陕西地区对地下岩土体温度场影响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对热泵工程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带来困难。本文依托陕西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研究基地,分析地源热泵系统稳定运行2 a及疫情影响下停止运行1a地埋管换热区的温度监测数据,研究地埋管换热区地层温度的垂向深度及平面展布特征。结果显示:系统稳定运行2 a,换热区各区域地温在时间尺度上受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的影响呈波状变化,并且相较于环境温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时滞性,距离换热器越远时滞性越强;在地埋管长度以内,随着深度增加,温度波动减小;在水平向,距离地埋管越远温度波动越小,单根换热器对地温的影响半径为3.2~3.9 m;系统稳定运行2 a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基本平衡,未造成地质体冷热堆积,停止运行1 a,由于吸排热量不均衡造成了地质体存在冷堆积,调控运行热泵系统可使冷堆积现象消失。该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关中盆地地源热泵工程对地温场的影响机制特征,为地源热泵平稳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区域地热资源的科学、长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
卞韬  任国玉  刘思廷  赵煊  范欣 《气象科技》2024,52(1):116-123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月为负值;春、夏、秋季均为正值,夏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冬季以负值为主;(2)石家庄多年平均地-气温差在1.6~2.6℃之间,平均为2.1℃;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3)近50年石家庄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14℃/10a;夏、秋、冬三季的减小趋势均非常显著,夏季的减小趋势最强;石家庄市区和近郊站点年和四季地-气温差的减少趋势更显著。本文结论对科学认识石家庄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
流沙湾的底栖大型海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了流沙湾潮间带及湾内(109°55'~109°59'E,20?22'~20°28'N)底栖大型海藻资源,定性、定量分析该海湾底栖大型海藻种类、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共采集底栖大型海藻3门10目17科19属32种,其中红藻门4目9科9属15种,绿藻门4目6科7属14种,褐藻门2目2科3属3种,以亚热带藻种占绝对优势,达59.4%,温带成分21.9%,热带成分18.7%。采样海藻具印度-西太平洋海洋植物区系中国-日本亚热带海洋植物亚区特点。调查区域内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0.
Micromorphology of solonetz speci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natric horizon was studied in microcatenas at the Dzhanybek Research Station (northwestern Caspian Lowland). The solonetzic (natric) horizon is easily identified, and it occurs at varying depths, which are the criteria for subdividing solonetzes into 4 species, namely, crusty, shallow, medium and deep. In this sequence, the depth of humus-accumulative horizons increases, and the upper boundary of salinity manifestations goes down. The following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assumed as typical for natric horizons: angular blocky microstructures with partially accommodated aggregates having sharp boundaries and narrow plane-like packing voids; b-fabric speckled in the aggregates' centers and monostriated at their peripheries merging into stress coatings; very few interpedal voids; organo-clay coatings; humus- enriched infillings; no calcite and gypsum pedofeatures. A complete set of "natric" features was found only in the crusty solonetz; the shallow solonetz lacks only illuviation coatings, while the medium and deep species have several modifications of fabric elements: blocky aggregates have a rounded shape and are penetrated by biogenic channels favoring their further biogenic reworking; plant residues became more abundant and diverse, and blackened tissues occur; illuviation clay coatings evolved into papules; stress coatings gave birth to striated bfabrics, thus maintaining a high plasma orientation. The thin sections of natric horizons made 50 and 20 years ago were examin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nd rise of ground water table) on micropedofeatures. The following processes took place: (i) in the topsoil: humus accumulation and biogenic structurization; (ii) in the natric horizon - re-arrangement of clay coatings into micromass b-fabrics; and (iii)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natric horizon - development of pseudosand fabric, calcite and gypsum formation. The trends reveale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