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2篇 |
免费 | 682篇 |
国内免费 | 3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篇 |
大气科学 | 81篇 |
地球物理 | 773篇 |
地质学 | 1103篇 |
海洋学 | 491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56篇 |
自然地理 | 1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123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110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07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102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断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还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原理上,断裂滑动速率可以用总位移量除以其累积时间而获得,但准确地确定断裂滑动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方法和研究者测定的同一条断裂的滑动速率可以相差3倍。文中通过对河流基座阶地演化及其对走滑断裂错动响应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一条山前河流切入河漫滩使其废弃形成阶地后,断裂的走滑位移使得河流两侧的阶地陡坎都遭到错动,其中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入河道而遭到河流的侵蚀,另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离河道,受到河流上游右侧地貌的保护而免遭侵蚀。因此,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的位移在上阶地形成时就开始积累,阶地面的暴露年龄相当于位移累积的起始年代。另外,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在下阶地停止侧蚀(可能同时开始接受沉积)时就开始累积位移,下阶地的初始沉积年代也代表阶地陡坎位移开始累积的时间。当然,如果能够获得被位移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年龄,就更能够把滑动速率限定在可靠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河流阶地确定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的方法:第一是利用上下阶地年龄限定 相似文献
23.
亚东-谷露裂谷等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地堑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在第四纪构造演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空局Envisat卫星2003~2008年SAR数据,利用SBAS时序InSAR技术,去除地形、大气、轨道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LOS速度场,并反演亚东-谷露裂谷带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带南段与北段具有相同的倾滑速率,均为1 mm/a;其闭锁深度南段为31 km,北段为22 km;其断层倾角南段为52°,北段为40°,与地质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4.
GPS观测结果显示中蒙块体的位移速率较小,块体各部分的位移方向存在差别,说明块体有差异活动但不显著。连续应变场的应变率参量值在10-8/a以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E74.6°,与该区内的浅源强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基本一致。由应变产生的贝加尔湖裂谷的裂开速率为4.71mm/a,最大主应变率为34.34×10-9/a,张应变主轴方向NW310.49°,垂直于裂谷走向;嫩江断裂带和萝北-营口断裂带为走滑兼挤压或拉张活动断裂,位移速率和应变率都较小,活动性不显著。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5.9级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沁旗6.4级地震均发生在由1999~2003年GPS资料得出的多种应变速率参量的相对高值带和应变率高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25.
26.
基于1999年以来的GPS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川滇地区近期的变形特征,计算给出了该区域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并结合GPS剖面初步识别了断裂带所处的孕震阶段。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始终处于弱形变区域,值得进一步关注;汶川地震后,由于研究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和应变的重新分配,使得安宁河断裂带的活动变化较小,逐步趋缓,走滑分量存在明显趋缓现象,并且安宁河断裂带的闭锁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小江断裂带的走滑分量存在明显趋缓现象,显示存在强闭锁现象,小江断裂带平行于断层方向GPS速度剖面显示断裂带两侧变形平缓且变形范围较大;昭通、莲峰断裂的挤压和剪切变形积累均存在弱化现象,可能预示该区域挤压应变积累背景较高。 相似文献
27.
吉林向海沼泽湿地典型剖面沉积及年代序列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沼泽湿地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各类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下区域环境演变与沼泽湿地发育过程。本文以无尾河下游漫流区——向海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典型沉积剖面结构、沉积物容重、年龄指标、沉积速率等多项沉积记录进行了综合剖析。结果表明:沼泽沉积物的层序关系可以揭示沼泽的形成途径及环境变化;溪边沼泽接受更多的矿质沉积物;1880-1885年该区域出现河道变迁的痕迹;向海沼泽湿地沉积速率与典型的河口三角洲类似,体现了河口尾端湿地的特点;近50年来,向海沼泽湿地沉积速率急剧上升,其原因可能与解放后该流域人类活动增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有关,在时间上,与流域上游大型露天煤矿开采时段有较好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28.
29.
辽宁省海岸带主要河口区一万年来沉积速率及海平面波动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钻探手段,通过14C、OSL测年,利用4孔岩心,计算了辽宁省海岸带主要河口区一万年来沉积速率,并分析了海平面波动情况.研究表明,辽宁海岸带长期平均的河口海岸区的沉积速率较低.其中,辽东半岛东北部黄海海岸带鸭绿江平原全新世早期处于剥蚀环境,大洋河平原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4 mm/a,辽东湾北部下辽河平原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52 mm/a,辽西海岸带大凌河冲积扇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87mm/a.全新世Ⅰ海相层或海陆过渡相层总体上表现为一次海侵,与下辽河平原区盘山海侵相对应,但各地段海平面波动情况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30.
岩溶作用季节性变化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的影响研究——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对2007年2月―2011年9月的水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和洞穴CO2浓度的监测,发现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受围岩的岩溶作用控制,地下河水中的3HCO、Ca2+分别占总离子的84.2%~94.4%,水化学类型为Ca2+-3HCO型。与西南其他岩溶研究区相比,该研究区域由于上覆植被好、枯枝落叶多、土质松软、岩石裂隙发育等因素,促使雨季岩溶作用较旱季异常强烈,雨季地下水中的3HCO、Ca2+和电导率较旱季分别高出20.1%、29.9%和16.5%。洞穴滴水在滴落过程中释放出CO2,导致洞穴CO2浓度升高,但由于雨季水源较旱季更为充裕(洞内表现为滴水增多),因而雨季的洞穴沉积速率较旱季高82.5%。雪玉洞内温度稳定、水汽饱和以及CO2浓度较高,使得岩溶沉积不易风化、色白如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