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47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1269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91.
新村湾泰来藻有性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生长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s)研究海南新村湾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现泰来藻花芽形成期和种子萌芽期分别在每年的秋季末(11月初)和次年春季初(2月底),比菲律宾泰来藻种群早约2个月,雌雄花比例为1∶4,单次开花率是0.95%.  相似文献   
392.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贝类等苗种生产的重要基础性活饵料.探索单细胞藻的培育新技术对于解决饵料藻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红外纳米陶瓷具有改变水分子团簇结构诱发生物效应的功能.本试验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培养瓶中放入远红外纳米陶瓷材料一枚,其他培养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在培养结束时,置入纳米陶瓷的试验组的最高藻密度为345.3×104~397.8×104cells/cm3,而所有对照组在平台期能达到的最高藻密度为293.8×104~323.0×104cells/cm3,平均增长约20%,试验组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比对照组达到最高密度的时间提前了2~4d,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远红外纳米陶瓷可促进叉鞭金藻的生长,具有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93.
针对分离自南海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在进行核糖体大亚基DNA(LSU rDNA)全序列测序及比对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其核糖体大亚基RNA(LSU rRNA)D10区的一个新的荧光素(FITC)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并建立了相应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在GenBank数据库中,BLAST检索的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杂交实验的结果也表明,这条探针对相关亚历山大藻的标记具有特异性,且标记效率可以达到100%,标记信号清晰明亮。本研究结果为相关亚历山大藻的监测及其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依据,也为其它微藻特异性探针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94.
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遗传标记及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地用于赤潮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为形态鉴定方法提供了辅助依据,对揭示赤潮生物的多样性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综述并分析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和分子标记,认为交叉运用各种遗传标记及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析,是今后快速准确鉴定赤潮藻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5.
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是一种典型的产毒赤潮甲藻。甲藻曾被认为没有组蛋白,但近年来在多种甲藻中检测到全部四个核心组蛋白的活跃转录,而目前对甲藻中组蛋白表达模式与具体功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报道了链状亚历山大藻组蛋白H3变体之一H3.c的全长ORF序列的克隆和分析;分析了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过程中组蛋白H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目前研究发现的链状亚历山大藻H3变体共三个,其中H3.b在N末端序列与其他物种差异最大,为链状亚历山大藻特有的H3变体。对数生长期的组蛋白H3在基因与蛋白水平上均活跃表达,但表达量并不会随着爆发性增长而显著变化,其中H3.b的基因表达在对数末期呈现上调;培养至衰亡期,各H3变体表达均下调,尤其在蛋白水平上呈现明显衰减。结合前期研究,本文认为链状亚历山大藻三个H3均为复制非依赖型(RI)变体,一些变体可响应伴随藻不断生长而逐渐增强的细胞密度等复杂胁迫,推测其参与某些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生长进程;而衰亡期基于H3的表观遗传调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96.
通过2015年2月-2016年1月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10个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了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的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共检出浮游甲藻类38种,膝沟藻目处于绝对优势,优势种全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各季节间浮游甲藻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月间浮游甲藻丰度差异显著(P<0.05);全年丰度在9.06×103-6.10×106 cells/L之间,其中4月份甲藻丰度最高,2月的丰度最低,全年的平均丰度为6.62×105cells/L。调查海域阿米巴藻宿主甲藻种类繁多,14种浮游甲藻被寄生感染,感染率范围为0.006%-5.13%;该海域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感染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秋两季宿主种类较多,感染率也明显高于春、冬两季。  相似文献   
397.
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三个温度(18、22、25℃)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  相似文献   
398.
为丰富我国海域产毒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的物种多样性,并了解其毒性特征,于2017年5月在台湾海峡建立了4个拟菱形藻培养株系.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形态学特征,构建了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树,预测了第二间隔区转录RNA的二级结构.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报道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隆氏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lundholmiae).该种的典型形态特征是壳面披针形,具有中央较大船骨点,点条纹由一排孔纹组成,孔纹多分为2个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有1个株系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2. 3 fg.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混合培养来探索隆氏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发现均能提高其DA水平,增强幅度在3~4倍之间.本研究丰富了我国产毒拟菱形藻的物种多样性,明确了隆氏拟菱形藻的毒性特征和产毒水平,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99.
为明确各环境因子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程度,采用3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7天批次培养获得的比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盐度(A)、光照强度(B)、温度(C)及两因素交互作用A×BA×CB×C对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各条件下光合放氧速率、呼吸耗氧速率、叶绿素荧光及色素含量等以阐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藻细胞增殖的最显著因素,其次是盐度与光照,交互作用B×C、A×C对绿色盐藻细胞生长有一定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如单一因子。确定利于盐藻细胞增殖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0℃、盐度110、光照强度120 μmol·m-2·s-1,而利于类胡萝卜素积累的条件则需将盐度提升至160。温度、光照通过影响光合放氧速率,而盐度通过影响呼吸耗氧速率调控藻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400.
紫外辐射增强常导致藻类体内活性氧成分的产生,从而损伤藻类光合器官,引起藻类光抑制。马尾藻(Sargassum)金潮近些年在世界多地频繁暴发,金潮暴发时,漂浮于海面的藻体接受更多的紫外辐射,但金潮藻应对这种紫外胁迫的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中国金潮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太阳模拟器提供光源,设置P(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400~700 nm, 200 W/m2)、PA (PAR+UVA (紫外线A, Ultraviolet A), 320~700 nm)和PAB (PAR+UVA+UVB (紫外线B, Ultraviolet B), 280~700 nm),探讨了紫外辐射下铜藻的光合活性变化和抗氧化应激响应。结果显示,3种光辐射处理下,藻体光合活性均受到抑制,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都随辐射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降低幅度为PAB>PA>P。后继的240 min低光P(P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