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9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903篇
测绘学   1848篇
大气科学   999篇
地球物理   541篇
地质学   1302篇
海洋学   56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418篇
自然地理   95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21.
空间天气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irth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Weatherand its basethree kind of the global structure are briefl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22.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分类和级别体系等地层学根本理论问题上给地层学带来了新认识、新概念和新方法。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可建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将传统的自然界线(或不整合面)、层序界面和GSSP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年代地层界线成为可在野外识别和追索的界线。论证了层序地层是独立存在于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之间的地层类别和包含这三个基本地层类别的新的三重地层分类方案。阐述用层序地层界线优化各类原有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界线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和阐述了新的地层学体系和建立新一代年代地层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3.
火烧迹地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所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卫星遥感技术为快速获取大区域火烧迹地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中国科学院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研发了首个30 m空间分辨率全球火烧迹地产品GABAM (Global Annual Burned Area Map)。遥感数据产品的精度验证对产品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尚未有研究机构对GABAM产品精度进行独立评价和分析。为系统评价GABAM产品精度,利用2010年全球30 m空间分辨率火烧迹地产品(GABAM2010)开展精度验证研究工作,在全球和几个陆地生物群落中估算了产品精度,并探索了全球遥感专题产品精度验证的技术框架。基于分层随机抽样选择80个非重叠的泰森多边形区域TSA (Thiessen Scene Areas),采用误差矩阵和6个精度指标对GABAM2010产品做全面精度评价和分析,以满足火烧迹地产品用户的使用要求。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GABAM2010产品的错分率和漏分率分别为24.32%和31.60%,总体精度为97.85%;由于数据质量(如条带、云)等的影响,火烧迹地的范围会被低估,对于较容易发生火灾的生物群落,如热带亚热带草原区域,GABAM2010产品精度较高;在生物群落内部,高密度火烧迹地区域的精度高于低密度火烧迹地区域。  相似文献   
424.
In this paper, the CO2 concentrations profile from 1.5 m depth in soil to 32 m height in atmosphere were measured from July 2000 to July 2001 in an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located in the permafrost area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revealed that CO2 concentrations varied greatly during this study period. Mean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in the atmosphere were absolutely lower than the CO2 concentrations in soil, which resulted in CO2 emissions from the alpine steppe soil to the atmosphere. The highest CO2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at a depth of 1.5 m in soil while the lowest CO2 concentration occurred in the atmosphere. Mean CO2 concentrations in soil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depth. This was the com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increasing soil moistures and decreasing soil pH, which induced the increasing biological activities with depth. Temporally, the CO2 concentrations at different layers in air remained a more steady state because of the atmospheric turbulent milking. Dur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CO2 concentrations at surface soil interface showed symmetrical patterns, with the lowest accumulation of CO2 occurring in the late winter and the highest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growine seasons.  相似文献   
425.
用InSAR技术从雷达图像获取DEM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利用InSAR技术生成DEM的过程,比较使用不同参数处理ERS数据所获得的不同试验结果,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因素,为提高处理结果精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最后总结出干涉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426.
黄秉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 ,为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汇集一身 ,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地学界的一代师表和学习的榜样。黄秉维先生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以及在治学、工作和为人等方面的师表风范是中国地理界的宝贵财富 ,将永远被后人学习、传颂。结合实践 ,服务建设黄秉维先生从 1 7岁起就始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在地理学的领域中涉足深广 ,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许多方面都有探索 ,尤其精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 ,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7.
刘振兴 《第四纪研究》2002,22(6):500-509
本文论述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两颗小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空间暴(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其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8台探测仪器。近地赤道区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左右,远地点60000km左右,倾角约28.5°;近地极区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700km,远地点40000km,倾角约90°。为了使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ClusterII卫星相配合,赤道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6月发射,极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12月发射。双星计划与ClusterII卫星相配合,可形成地球空间6点探测计划,这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本文概要讨论了双星计划与地球系统各圈层的关系,包括与大气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各圈层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8.
1 会议概况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挑战——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讨会暨第四届CNC-IGBP 2001年年会"于2001年12月1~4日在重庆举行.本次会议有3个特点:①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家共同参与,跨学科和集成议题是交流的主体;②注重科学家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对话,并取得良好的效果;③青年学者大规模参与.参加这次会议的总人数85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外交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林学会等,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青年科学家约40人.  相似文献   
429.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的核心项目“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AHC)”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的基础上 ,对 BAHC计划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结合当前 BAHC计划的研究动态 ,对未来的 BAHC研究新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30.
利用新近公布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选取青藏高原北部及高原内、外流区域进行大尺度定量地貌分析。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地貌演化上的阶段性。在高原北部的祁连山地区,局部地区绝对高程增加的同时,地势起伏反而变缓。这些地区水系的发育程度普遍较低,剥蚀物质往往只经过近距离的搬运仍滞留在逆冲褶皱带内,山间盆地和平地成为山间小河的侵蚀堆积基准,因此“削高填低”的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局部地形起伏。高原平坦地势是伴随着造山过程及之后的高海拔侵蚀基准和内流型水系条件下“削高填低”剥蚀过程的结果。我们认为高原内部为现今仍在承受剥蚀的地势平坦面。它的形成具穿时性,是内流型水系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弱化的结果,不直接反映海拔的高低。如果平坦侵蚀面的形成与海拔高程无必然的关联,或侵蚀面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形成,而不一定代表以海平面为基准的准平原,那么它就不能作为一个可靠的参照面用于直接示踪和约束高原的抬升量和抬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