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邱成春  张孟喜  魏伟 《岩土力学》2011,32(Z2):313-318
网格状带齿加筋是H-V加筋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水平筋形式的不同(孔洞的大小及数目)、齿筋高度的变化,在不同围压下对网格状带齿加筋砂进行了多组平面应变试验。研究了孔洞、齿筋高度以及围压对网格状带齿加筋砂土强度的影响;依据试样的破坏情况,分析了网格状带齿加筋附加约束力的组成,包括网格水平筋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孔洞的紧箍作用,齿筋端部与土体的摩擦力以及齿筋的侧阻力;在传统水平筋强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网格状带齿加筋砂发生摩擦型破坏时的强度公式,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二者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52.
各类地震动都是瞬间发生的事件,爆发时都会释放出巨大能量,部分能量从震源辐射出,以地震波的传播方式被不同震中距上的测震仪所记录.实践证明,利用测震技术和资料开展爆炸地震监测和识别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之一,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不同距离上的测震资料对核爆与天然地震的识别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353.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亲体为2010 年半人工育苗的苗种, 人工培育至异沙蚕体后进行集中催产、人工授精, 受精卵经过消毒后, 孵化至囊胚期, 收集入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 经3 d 孵化至3 刚节幼体再次收集, 放入土池进行幼虫培育。卵子受精后, 定期(早期每隔1 h, 囊胚期后每隔3 h)取受精卵, 置于OLYMPUS-CX31 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 在双齿围沙蚕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出现了与已有结论不符的特殊现象, 例如油球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胚胎的高温孵化。而且,在孵化期, 一种寄生纤毛虫导致沙蚕胚胎及出膜3 刚节疣足幼体的大量死亡, 其病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4.
利用地面和探空气象观测数据、雷达探测资料以及ECMWF(ERA5)0.25°×0.25°全球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6年8月19日青岛市环胶州湾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及逆风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地面冷锋进入倒槽,冷空气向地面辐合线的暖区渗透触发对流天气是此次过程的形成机制。此次大暴雨过程与地形关系紧密,主要分布在低层暖湿气流和山脉抬升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前位涡大值区,该区域中低空垂直上升运动和相对湿度配合较好。大暴雨区站点的强降水时段与垂直上升运动时段吻合,小时最大雨量出现在垂直上升运动强度的跃增阶段。过程降水开始前,0℃层高度和近地面层比湿变化不大,CAPE值、K指数以及垂直风切变等各项不稳定指数均较08时明显增强。雷达产品分析显示,造成大暴雨的对流单体呈暖区对流特征,强降水前20~30min垂直风切变增强。此次降水过程产生的4处逆风区均出现在对流单体生成之后,为对流单体下沉气流产生的与环境风相反方向的辐散气流。其中2处低层相对湿度大值区的逆风区能得到发展增强,而逆风区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对流增强,此演变特征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临近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55.
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2003年5月1日~6月25日在玉环县东方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育苗厂80 m2的水泥池中育出平均体长2.34 cm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Grube)幼体13.16kg,并对双齿围沙蚕疣足幼虫进行了不同生态条件的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为24~26℃;盐度的适合范围为15.0~34.8,最适21.6;饵料以球等鞭金藻和混合藻(角毛藻 扁藻 微绿球藻)为佳,球等鞭金藻的密度以20×104个/mL组效果最佳;4刚疣足幼体起投细砂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356.
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海水工厂化养殖排出的废水养殖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细基江蓠(Gracilariatenuistipitata).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耐污染能力最强;细基江蓠和双齿围沙蚕具有较强的净化水质能力.养殖废水经7 d处理后,NH4+-N、NoO3--N、NO2--N、PO43--P、COD和底质有机物分别下降至处理前的11.20%、23.69%、27.50%、14.6%、3.2%和0.32%,且沙蚕和江蓠平均日生长率分别为2.30 mg/g·d和80 mg/g·d.该方法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实现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57.
对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的适宜培养温度为16~32℃,盐度为25~32.培养时以粉末饵料为佳,16~32℃摄食活泼,摄食时间为15~20min,16℃以下摄食量减少,12℃以下基本不摄食.在19~20℃、保持潮湿条件下,可存活28 d.异沙蚕体形成与温度有关,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2~4℃)后,再提高温度至18~25℃,可以有效地促进异沙蚕体形成.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异沙蚕体的形成及群浮并未出现半月相型规律,成熟后只要有微弱的光照,任何时间加水覆盖水槽均可见到异沙蚕体群浮.  相似文献   
358.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和原甲藻属的一些种类产生的脂溶性多环醚类生物活性物质。腹泻性贝毒可在贝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危害食用者健康。腹泻性贝毒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最严重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腹泻性贝毒的主要分析方法有液相色谱法、免疫学法以及生物毒性法。  相似文献   
359.
在无菌条件下,单种培养具齿原甲藻以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梯度和6个盐度梯度,并计算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藻细胞在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实验结果表明:具齿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盐范围分别为22℃和25~31。温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盐度的要明显得多,而且藻生长的最适盐度有随着温度升高向低盐度偏移的趋势。同时,实验研究了同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并与具齿原甲藻进行了比较,以试图探讨东海大规模爆发具齿原甲藻赤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0.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长耳盒形藻Biddulphiaaurita等。此外,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fibulafibulaEhrenberg以及一些角藻属种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